喜过望。

    对于他来说,大赦的好处在于可以消除案底,他去年冬天的时候被捉进了长安令衙,虽然后来还是被平安放了出来,却在刑部那里留下了一笔文录。

    他是有志于科举之人,虽然吴王对他不错,可要想有所作为,托庇与吴王羽翼之下乃是下策。

    可供他选择的余地不多,科举也就成了救命稻草。

    但在刑部留有文录就意味着不可能再走科举之途,因为参加科举定然要身家清白,严格一点,祖上三代之内都不能为人奴仆,赘婿之类,也不能在衙门中留有犯罪记录。

    贵族们自然不在乎这些,可马周这样的人就必须按照规矩来。

    现在大赦在即,科举却还没有消息,马周觉着自己身上都轻了三分,现在唯一可虑之处好像只在于南方文风鼎盛,一旦开科定然占据优势,他这种野路子出身的人很可能有技不如人之忧。

    所以他得开始准备了,按照他的预计,朝廷开科的话,最早也应该是在明年秋天,秋考过后,正好让各地选上的秀才在后年春天入京开始京试。

    如果一如他所料的话,还有一年的时间来准备,时间足够,让人烦恼的地方在于,在这之前他不可能安心读书,还要帮着吴王来建书院。

    杜伏威对此事很是上心,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一切都已就绪。

    接下来一个就是上请朝廷帮扶,现在看来就是走个过场,因为之前已经征得皇帝允准,细节之处还要和朝臣们商量一下,比如名义上该是朝廷出面,还是吴王全权负责。

    以吴王的为人来看,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吴王杜伏威只在乎一个名声,其他的尽都可以商量。

    书院的初址大致上已经选定,其实就是吴王杜伏威大手一挥,“就建在长安南郊吧,咱们教的是水上的活计,南边水多,不行咱们就挖个湖出来以做行船之用。”

    这位真是想到哪是哪,其实按照马周的意思,水多的地方明显在长安城北和城西,还有汉时的上林苑旧址中也有几处现成的湖泊。

    嗯,反正此时长安是真的不缺水源,九水绕长安你当闹着玩呢?

    如果真要是按照实际情况来设址的话,轮不到长安南郊,北边更为合适,那里靠近渭水,水路密集,只不过漕运渐繁,朝廷不可能停了漕运,把土地都划给书院。

    所以书院一旦要是建在了那里,将面临很多的麻烦。

    杜伏威明显不管这些,他觉着靠近长安书院一些,能沾点光什么的,看上去大大咧咧的没有深想。

    可你要仔细琢磨一下,还挺有道理的。

    办学和做买卖差不多,要的就是个人气,后来人讲究的也是个聚集效应,相互带动,相互竞争,形成规模之后,人气渐渐也就起来了。

    老杜明显不会有这种明确的发展性思维,可他就是感觉这么做好一些,你也没辙,老杜显然是那种气运加身之人,人家凭直觉办事,从来无往而不利。

    长安城南有骊山,那是皇家园林所在,当今皇帝虽然一次也没去过,可里面有两处皇帝的避暑行宫,非是常人所能涉足。

    长安贵族们的庄园也聚集在这边,比如说长安西南的鄠县,就有李渊的庄园,当年李秀宁的娘子军就是在此起兵。

    所以怎么征地也是个事情,这和建长安书院的时候不太一样,得看朝廷的力度有多大,吴王财大气粗不假,可拿这些在长安南郊有庄园的贵族没辙。

    再一个就是生员的问题,吴王杜伏威的意思是,愿意在海上行船的都是些贫苦人家子弟,贵族们待着没事可不愿往海上走。

    这一点说的是实情,马周帮着参详了一番,觉着就算想招人家进来,人家也不乐意搭理你,没看长安书院那边招收生员也很困难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