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的倭国还挺疼,实属意外之喜。

    只是臣下们看问题的角度和他不太一样。

    岑文本就认为前隋时倭国屡次派遣使者来中原,姿态甚恭,今次船队出海的目的也不是与倭国交战,杜伏威做的有些孟浪。

    以后与新罗来往的船只,许就要防备倭国袭扰,这么一来敌人显然多了起来,有些得不偿失。

    裴世清等人则以为杜伏威率军出海,须防其人反复,不该许其以兵权……

    李破听听也就算了,也不和他们争辩,臣下们想的多些是好事,只是他们常年身处内陆,并不太能明白此战的意义所在。

    东海之上,新罗,百济,倭国三国是绕不过去的坎,若想称雄于此,不流血怎么成?

    大唐和突厥会盟之后,外部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观,这样的机会可不多见,趁着有闲工夫,下一步除了让百姓休养生息之外,能够用兵的地方也就是一个高句丽了。

    东北方向先看看情况,海上对于大唐来说俨然便是一块处女地,不把倭国和百济揉弄一番,实在有点对不起自己。

    这是今后几年的大体战略,他还没有跟群臣商量过,现在看来,形势颇为不错,看来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了。

    倭国受此重创,是个不错的时机,高句丽那边许能缓一缓?先把该死的岛国那边弄个明白再说?

    李破心情不错,大手一挥,便在晋阳发起了诏令,命人把倭国降俘都送去南边挖矿,少府可是已经几次上书请求增派人手去挖银矿了呢。

    战俘的人数还是有点少,道路沟渠什么的明年也要开始修整,用工荒的缺口很大,按照前隋的工程体量来粗粗计算一下,差不多缺少二三十万人。

    嗯,这是大业前几年每年民役的数量,后来的那些年就不用去管了,即便是秦始皇也没这么玩过。

    李破不需要人们来修什么东都,行宫或者去挖运河,所以十几万足矣,这人上哪里去找?倭国,百济看起来都是不错的目标嘛。

    尤其是倭国,孤悬于海外,反正也待着没事,不如都弄过来支援中原建设……

    ……………………

    而杜伏威明显比李破想象的还要能干,就在他回京的时候,又一场海战在白江口爆发了。

    这一战同样堪称经典。

    在白江口外海,唐军掩至,杜伏威先派一千倭国降军在山田忠信等降人率领之下向前进至白江口内海。

    杜伏威让他们扮做海战败逃下来的倭国船队前行,想要看看百济人的反应,如果可能的话,杜伏威让他们在百济人港口处纵火烧船作乱,等待后续大军的到达。

    倭国降人没有掉链子,忠实的执行了他的计划。

    百济人早已有备,此次带人到白城来迎接倭国大军的是百济王扶余璋的长子扶余义慈。

    当倭国败兵来到并带来了倭国海战大败于隋人的消息之后,扶余义慈顿时慌了神,准备借回去报信之辞,逃回泗沘城,也就是百济人的国都。

    他的臣下沙理真室劝住了他,跟他讲明厉害,说倭国虽败,隋人却并不一定会与百济为敌,他们很可能是要像以前一样从江上去攻打高句丽,那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扶余义慈昏头涨脑间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勉强镇定下来,聚拢船只,严阵以待。

    不用怪这位王子无能,他家以前是种薯的(不是红薯),百济人所谓的圣王扶余明濃在跟背信弃义的新罗交战当中被伏击,重伤而死,这就是半岛历史上著名的管山之战。

    这是新罗和百济交恶的开端,也拉开了百济内乱的帷幕,百济的几个大家族,沙氏,解氏等专权,王权势弱。

    之后的几个百济王皆如傀儡,而专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