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月中,长安的天空变得阴沉沉的,刺骨的北风渐渐肆虐,眼见冬天里第一场雪即将来临。

    张士贵,尉迟偕等已然回军,准备在京兆过冬。

    薛万彻接到军令之后,也率军从弘农过潼关,驻军于万年县,从晋地到长安,粮草被不断的运送过来,供大军过冬所用。

    大军在京兆北部渐渐聚集在一起,既要在此迎接风雪,也在等着北边的探报传回来。

    而尉迟恭和李年所率的一万五千骑并未回到京兆,而是按照兵部的方略进入到弘化郡,驻于弘化郡郡城合水,等待着战机的出现。

    一场大战许就要在冬初上演,对于新生的大唐而言,这同样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事。

    新生的政权总是充满朝气和活力,可它也很脆弱……换句话说,家底太薄,经不起太大的挫折。

    一旦突厥汗国大举南下,每战必胜就是大唐必须要做到的事情,一旦战败,让突厥进入到关西腹地,后果将不堪设想。

    只是和今年经历的其他战事相比,此战在结果出来之前,并不会被轻易提起,所有的消息都被其他事情所掩盖,以免引起长安乃至于关西诸郡人们的恐慌。

    ……………………………………

    就在这样一个外松内紧的时刻,一支长长的队伍赶在天气变坏之前缓缓进入了长安城。

    队伍之中,张公瑾抬头打量着长安城的城门,没有东都洛阳的气派……张公瑾暗自道了一声。

    这是个三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身体强壮,精力旺盛,和这年月很多男人一样,留着短须,一身的官场气息。

    张公瑾是魏州人,家中世代官宦,只是没出过什么高官。

    他在王世充部下曾任颍川郡长史,一年多以前,王世充碰死在了潼关之下,河南各郡的人们都开始自寻出路。

    很多人跟着段达降了窦建德,其余的其实也撑不下去了,没有粮食,大家也不种粮食的河南终于渐渐绝了生机,侥幸还活着的河南人纷纷逃难而去。

    河南的贵族和官僚们走的更早一些。

    比如说颍川郡太守崔枢就是积极谋求生路的一个,他和襄城郡太守郑达一道率领属下亲信前来投靠汉王。

    这都是汉人中的大姓豪门子弟,可在王世充治下过的也是艰难无比,王世充一死,顿时作鸟兽散。

    他们本来是想投靠李渊的,汉王对他们并无多少吸引力,可惜汉王派兵封住去往潼关的道路,两个崔郑子孙便勉为其难的向汉王投了诚。

    郑达胆子比较大,觉着接待他们的汉王部属并不尊重他们,于是趁夜想跑去潼关。

    当晚这些人就都被抓了回来,差点掉了脑袋。

    而张公瑾当时就跟随在崔枢身边,一道降了汉王。

    其实也不怪郑达不满,和他们之前料想的差了太多,就在河边的汉王根本没见他们,便命人将他们送回了晋阳安置。

    这是个名门子弟到哪里都会受到热情接待的年头,他们也自觉有才能来回报别人,所以受此冷落,崔枢和郑达都是意气难平,颇觉汉王有眼无珠。

    张公瑾倒没什么,毕竟只是旁人下属,没那么感同身受,再说了,从河南到晋地已是换了天地。

    王世充待他们也不见得有多好,何必再埋怨旁人的刻薄呢?

    其实在晋地他们还是享受到了名门子弟的一些待遇,比如说绛郡太守赵嬴与裴氏阀主裴世清就亲自接待了他们。

    而到了晋阳,晋阳王氏对他们也很热情,毕竟他们都是同属当世四大汉姓望族,相互之间交往起来并不费力。

    所以很快崔枢和郑达就有了新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