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将军您不妨漫天要价,让他们把大同藩库的银两还有粮食全部交出来。最好是让张子安那老阉货和代王这只铁公鸡也出点血。”

    “嗯。”王朴点了点头。深以为然道,“这两个家伙吸食了太多的民脂民膏。是时候让他们出点血了,他们得明白,是捐出一部份财产好呢,还是等着流贼打进城来,把他们的身家『性』命都抢了地好。”

    甄有才坏笑道:“将军明鉴。”

    “走。”王朴大手一挥,朗声道,“我们去会会这个魏大本。”

    朔州,李岩行帐。

    由于传送塘报需要时间,所以陕西义军的实际行程要比官府塘报上快半天,山西巡抚汪乔年发给大同知府魏大本的塘报上说流贼已经到了八角堡,可事实上,李岩率领的义军精锐早在半天前就过了八角堡,现在已经打下朔州了。

    说是义军精锐,是因为李岩把军中地老幼『妇』孺都留在了米脂,只带了五万多精壮出征。

    这一路上,义军的进展顺利得超乎李岩的想象!

    最初制订进军路线的时候,李岩是有过一番犹豫的,因为从米脂到大同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是沿着边塞走,这条路距离近,但是一路上大明官军的卫、所、堡城林立,洪武帝和永乐帝先后两次经营九边,沿着长城设置了大量的军事据点,在长城以内的狭长区域里,军事据点地数量简直可以用多如牛『毛』来形容。

    第二条路是先往东打到太原府的腹地,然后再往北打到大同,这样走的好处是可以绕开边塞多如牛『毛』的军事据点,坏处是距离将大大加长,原本只有不到三百里的路程,很可能会延长到五六百里。

    李岩经过反复权衡,最终选择了第一条路!

    事实证明李岩的选择是正确的。

    因为长时间领不到军饷,又要忍受各级将领的欺压凌辱。驻守在边塞据点里地大明边军早已经对大朝朝廷彻底失望,几乎是义军刚刚杀到,这些受够了欺压地边军将士就纷纷揭竿而起,他们杀死了平日骑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的边镇将领,然后义无反顾地投奔了造反大军。

    等李岩大军打下朔州地时候,他们已经攻破了沿途的几十个军事据点,至少八千多官军摇身一边成了义军将士,这八千多官军虽然有不少是卫所军。装备奇差也缺乏训练,但相对于陕西义军而言,这些卫所军也算得上是“精锐”了。

    何况这八千多官军中,也的确有不少真正的精锐。

    更重要的是,这些变节地边军还把有关大同的大量情报带给了李岩,这其中就包括大同镇共有多少边军,大同府共有多少百姓?又有多少边军分散在周边的军事据点里,又有多少驻扎在大同城里?

    对于像李岩这样的将领来说。这些情报的价值甚至远远超过八千边军将士本身!

    义军刚刚打下朔州,趁着大军稍事休整的时机,李岩紧急召集了马守应、贺一龙、贺锦、刘希尧、蔺养成、李虎、荆茂成、李玄等人议事。

    李玄原本是延绥镇孤山堡的把总,因为孤山堡的守备想借义军之手杀了他,他便一怒之下杀了孤山守备。然后带着孤山堡内地八百多官军投奔了义军,李岩不希望沿途收编的官军被马守成五人所瓜分,便把这些官军独自编了一营,由李玄统领。

    等众人到齐了。李岩才朗声说道:“诸位将军,现在已经可以确定,大同镇边军总兵力在一万八千左右,其中八千军队驻扎在大同城北的大营里,其余一万多人分散驻守在一百多个卫、所、堡城里,相当分散。”

    “太好了。”马守应大声道,“现在我军已经有了七万多精锐,而大同守军却只有区区八千人。我军拥有近十倍的兵力优势,哈哈,这一仗我们赢定了!”

    “不。”李岩摇头道,“大同城内不只八千边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