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会顺势而为。

    “既有应对之策,那就整理一下奏上来吧,正巧中书也要划定一下上县和下县,需要户部之人相助,武侍郎能者多劳,去中书见一见萧中书,把此事定一定。”

    武士彟笑道:“这事俺也听说了,就是不知萧中书那里的茶煮的香不香?”

    温彦博捋了捋胡子,心说到了萧时文面前你最好不要如此轻浮,不然……呵呵……

    “上元佳节就要到了,陛下准备好好办一办今年的灯会,宫中也要热闹一番,这事你回去跟苏尚书商量一下,看看怎么才能显出些气象来。”

    武士彟愣了愣,问道:“这些事不是太常寺之责……”

    温彦博摆了摆手,“集思广益嘛,太常寺的那些人的心思哪有户部之人来的活泛?再说了,每次都是他们说话,工部落到实处,中间还不是得户部筹措?

    去年各衙分摊,户部出的五谷映丰年最为出彩,其他各部也是机巧频出,办的很是精彩,今年估计是照例而行,可陛下既然有命,那自然不能全都一如既往。

    你们户部给出出主意也是应该。”

    武士彟点着头,听说是陛下的意思,他心里不由打起了主意。

    回京之后他只面君了两次,一次是回京之初的例行觐见,一次则是在小朝会上,参与大朝会不算在内。

    不能在皇帝面前时常晃悠一下,让他这个侍郎做的十分没有安全感。

    所以他觉得应该想点好主意出来,迎合圣意,说不定能到太极殿中去答对一番。

    佞臣都是这么来的……

    他转了转眼珠,主意就来了,“今年各处都在修缮道路沟渠,尤其是洛阳那边,裴公有恢复东都旧观之意,商户们奔走相告,应和之声不绝于耳。

    如此往来半载,商户所获颇多,不如让他们也在灯会之上献策献力,这些人南来北往,来历驳杂,当有些奇思妙想,再杂些各处的风土人情,定能让人大开眼界。”

    温彦博笑了起来,心说真不愧是大商出身,先就想到了那些商户。

    可他是正经的世族官员出身,想的和武士彟就不太一样。

    只稍微一琢磨便道:“陛下有与民同乐之心,如此甚好,明年陛下有意修建一下长安宫室,若商户能在灯会之上崭露头角,明年倒是可以给予一些照顾。

    一事不烦二主,武侍郎出的主意,那就由侍郎去跟太常寺那边商量吧,定下来也不需报到省中,直接奏禀陛下即可。

    说起这个,户部在案的那些商户我也看了,录入的太过笼统,明年要仔细一些,那些有名有姓的大商,尽量劝他们到长安或是东都安居。

    这几年朝廷陆续开放边市,便以他们为主,长安这里可以仿效前隋,修建一些商馆,以便朝廷管理问询,户部商量一下,报去中书,看他们怎么说。”

    这是大事,武士彟本就是商人出身,又身在户部,对朝廷的政策倾向不可能一无所知。

    从元贞四年,大唐和突厥会盟之后开始,一直栓在商人群体上的枷锁渐渐有了松动的迹象。

    之前朝中风闻,陛下不喜商人,原因嘛众说纷纭,究其根由恐怕是当年皇帝在云内起兵的时候,眼见晋地大族跟突厥往来渔利所致。

    所以大唐立国的前几年,大唐的边界都有重兵把守,商路断绝。

    而这两年风向渐渐转变,也并非是皇帝改变了态度,主要还是因为外邦使者陆续入朝,各个都想跟大唐通商往来,撤除边禁也便成了大势所趋。

    尤其是武士彟曾亲耳听到皇帝说了无商不富之语,显然皇帝陛下即便不喜商人,也不会依自己的喜恶行事。

    武士彟心里有底,立即低头施礼道:“是,下官回去之后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