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状。军令状一立,按人头算,走的给五斤粟米,两斤大豆,一斤稻米。不过我丑话说在前头,走了的人,就不能再回来了,不然我可要找各位说道说道。”

    “不会,我们这些人,都是十里八村选出来的,说话不算话也没人会选我们。下面的儿郎们,都是一个地方的好汉子,说走就是走,绝不会给小少爷添麻烦,不然我找他们家去。”

    猎户第一个响应,其他人有把握的,也都跟着站了起来。

    王旭轻轻点头,示意刘全让这些人作保。

    刘全端着笔墨走上去,有的人不会写名字,就在纸上按个手印。

    一圈之后,愿意带人返乡的宿老,大概有五十多位,占宿老的五分之二。

    剩下人摇头不语,有的是甘愿当灾民,不想回去,有的则是自觉能力不足,害怕人没带回去队伍就乱了。

    签字,画押,借粮...

    对要离开的灾民,王旭也不栗色,每人都给五斤粟,两斤豆,一斤稻,总共八斤粮食。

    这些粮食,不足以只支撑这些人返乡,但支撑十来天还是可以的。

    里路上混合着野菜,树叶,应该能顶小半个月,至于后面如何,就不是现在能考虑的了。

    听到可以回家的消息,灾民们欢呼雀跃,第一天就走了二十多万。

    剩下的人也在观望,第二天又走了十几万,第三天走了几万,第四天还是如此。

    一星期下去,八十万灾民,只剩三十万留下,大多数都走了。

    就连以前一些不想走的人,看到大家都走,也起了随众的心思,毕竟出来了好几个月,有机会,谁又不想回去看看。

    十天后...

    该离开的都离开了,来的来,走的走,九泉镇外的灾民,维持在了三十多万的人数上。

    剩下的人,都是不想走的,有的人拖家带口的来,本就没打算回去。

    还有的人,不是两手空空的来逃荒,带了些家底。

    看到九泉镇这边的情况不错,就没有了要走的意思,整天往镇上跑,寻思着怎么将户口迁过来,在这边安家落户。

    灾民少了,这是切身实际的感受,还有个感受是新年快到了。

    今年的新年,在二月十二号,满打满算也就还剩十天。

    年关将近,人心免不了浮躁。

    不过也不是没有好消息,从县上传来消息说,灾民渐渐散去,程县令也不慌了。

    上面有说法,说新年的时候,县上也会跟着赈灾,从初一维持到十五,算是在灾情过去之前秀一波。

    这算是个利好的消息,现在的溧阳县,王家是民家赈灾规模最大的一家,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地方赈灾的,不过都是小打小闹。

    县上出面赈灾,能极大缓解王家粮食压力,毕竟经历过前两月的赈灾,再加上灾民回返的派粮,王旭手上的粮食也捉襟见肘。

    大年三十...

    “过年啦!”

    一身华服的王旭,带着四个狗腿子,心情愉悦的走在大街上。

    街上,九泉镇的镇民,已经开始张灯结彩,贴春联的贴春联,烧爆竹的烧爆竹,比往常热闹了许多。

    往镇子外面走,留在镇子外面的灾民,也一个个的将自己洗漱干劲,换下了一路穿来,不曾换过的乞丐服,看上去顺眼了许多。

    看到王旭出来,灾民欢呼雀跃,更有人当场就跪下,磕头道:“小王老爷,老汉我给您磕头了,您是好人,大大的好人啊!”

    “王少爷,王少爷,王少爷!!”

    灾民们围着王旭,没有乐器,他们就敲打着竹杠,围在一起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