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赵简子创立基业时,赵氏一族,只有太原、邯郸封地。后赵简子临死前不顾宗法制,废嫡立庶,将宗主之位传给了庶子赵毋恤。赵简子立庶子为储君,一则是诸子纨绔,不成气候;赵毋恤却是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二则,赵毋恤继承了他未完成的遗志。三则,赵毋恤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忍辱负重。最重要的则是赵简子相信,他的儿子赵毋恤能够团结赵氏族人,不会为了一己私利,大肆残杀族人。

    公元前476年,赵简子弥留之际,召集诸子及家臣,将自己宗主之位传给赵毋恤。此时的晋国,国君大权旁落,由六卿控制朝政。在内部兼并和战争中,中行氏和范氏退出晋国的政治舞台。晋国六卿演变成四卿。四卿之中智氏一族实力最强,其首领智伯为晋国上将军,位居四卿之首,把持晋国大权,在朝担任执政。智伯执政期间,带领晋军南征北伐,多立功勋。因此,智伯乃赵简子之后,晋国中又一位崛起的能人。智伯时常说:“身为国之卿士,理当以振兴国家为己任。”他的梦想,乃是匡扶晋国,争霸诸侯。

    一个人能力太出众,容易忽视身边的人,也会时常向身边的人发难。智伯为了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不断对韩氏、及魏氏一族发难。韩氏、魏氏自知实力不及智氏,但凡智氏有所取,韩魏必有所予。摆平了韩魏,更增添了智伯的自信心。智伯当着众人的面,羞辱赵氏首领,以此试探。然,赵氏首领不但没生气,对他越加谦卑。赵氏的谦卑,在智伯眼中就是懦弱。智伯时常对着自己的门客说,赵鞅之后,赵氏再无贤能者。因此,智伯没有将赵氏首领赵毋恤放在眼中。

    赵毋恤面对智伯的每次发难,都选择了忍辱负重。就连赵氏族人,都觉得宗主行事太过懦弱,辱没了先辈的英明。赵毋恤,一而退,再而退,退的连他都有几分看轻自己。每当夜下宁静,四周无人时,他总会仰望星辰,问自己似乎忘了父亲的遗志。他继任宗主以来,言行举止,好听一点是忍辱负重。难听一点,是胆小懦弱。这一次,赵氏族人也认为,首领也会选择妥协,必会割地一万户。

    然而,众人都忘了,赵毋恤不是一只温顺的羔羊,而是一只假意沉睡的猛虎。谁都没有想到,赵毋恤会拒绝智伯‘名正言顺’的要求。晋国的大臣,都在骂赵毋恤是个不知死活的东西。韩、魏两家得知赵氏的态度,既敬佩赵氏的勇气与胆识,又为自己的懦弱寻找理所当然的借口。当然呢?他们的借口说服了自己,也说服了族人。韩、魏一族,一边选择向智伯低头谦恭,表达自己的诚意,又在晋国的宫殿上,展示出自己是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担忧。另一边心里暗自高兴,预期着智氏一族与赵氏一族,即将展开大战。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即使,那只没有受伤的老虎,实力也会大大削弱。若是,两只老虎选择同归于尽,共赴黄泉。晋国的天下,将会是韩魏族人的。

    智伯拿着赵毋恤拒绝他的长简,仰天大笑。在他笑容僵硬的那一刻,早已下定决心要给赵氏族人好看。赵毋恤的拒绝,总算给了他一个讨伐赵氏的理由。遥想晋灵公时期,武将屠岸贾以一己之力,图灭赵氏族人。赵氏若非有忠臣程婴、老臣公孙杵臼不惜性命,保护少主,晋国大殿怎会出现赵氏的踪影。

    即便赵氏被屠,剩下一个孤儿。晋国大臣没想到,赵氏遗孤赵武,不但守住了先祖的家业,并且在赵国政坛上崭露头角。赵氏非但没衰弱,反而复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赵武一生过去了。其子,赵成继承他的职位。奈何,赵成尚无功勋早死,又成为赵氏的噩耗。晋国诸臣皆以为这是赵氏衰落的征兆。其孙赵鞅继承先祖遗志,专国事,致力于改革,创改革先河。余生匡扶晋国,数次争霸诸侯。成为春秋时期,叱咤风云半个世纪的人物。

    智氏家臣见主公小觑赵氏,劝解道:“主公,赵氏战斗力不但顽强,生命力更加旺盛。再者赵氏赵武、赵鞅祖孙两代人的影响力,晋国中有很多人明地、暗地拥护赵氏。想要灭赵氏,恐怕不容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