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制定的计划中,粮草的主要来源是今年的夏粮,这就必须要等。夏粮收不上来,拿什么去辽东?就用这三个月的粮草北上了?
“粮草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水师尚未整合完毕,原郑家的水陆二师和将领军官的安置牵涉太多,大帅在金厦还好,若是不在,职以为恐会生变。”
董常清的意思,周士相听得明白。
关于这件事,他也是有些忧虑。郑经虽然被削了爵位,但其毕竟是郑森之子,金厦郑军原追随他的那部分人中肯定有忠于郑经的死硬分子。而郑袭这边更是新任闽亲王,手上有两万多陆师,自己曾提点过让郑袭上书朝廷自请去南都,但郑袭却是将此事含糊过去。因为渡海作战在即,周士相也不想现在就将郑袭和郑经撵到南都去,那样不利对二人部下兵马的整合。但若是他亲征辽东,没了他这只大老虎在,难保郑袭和郑经心中没有异样想法。
征辽东,赢了固然能够继续“吓唬”住郑袭和郑经,但要输了的话,周士相的威信就会扫地,二郑是不是还能被他“拿捏”,恐怕就是未知数了。
“此番北上,以水师为主,本帅是要依重郑家人的。”
周士相轻瞄淡写一句话,什么也没说,徐应元和董常清却都了然于心,这次大帅出征,肯定是要将郑袭和郑经一起带着的。这样也好,不管郑经和郑袭是否心甘情愿,让他们北上打鞑子,二人肯定拒绝不了。只要将这两位带走,金厦这边自是安虞无事。
“大帅,军部对于北方海路尚未探明,冒然北上的话恐有不测。”
徐应元想的多一些,辽东离金厦数千里远,郑家水师并不曾在北方活动过,没有那里的海图,这大军走海路实在是太危险了。至于北上是否会遭遇清朝水师拦截,这个徐应元却是不考虑的。军情司的情报显示满清在北方倒是还有两支水师,一支在登莱,一支在天津,不过无论是规模和士兵素质都是无法和太平军的水师相提并论的,甚至都不及广东水师。可以预见,庞大的太平军船队真出现在那两支清军水师眼前,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逃的越远越好,又或是如当初的马逢知一样,观望中立,暗中纳款投诚。
“军情紧急,不能因为海路没有探明,就畏缩不进。郑家那么多人,若是探不出一条路来,他郑家还称什么闽海王?”
周士相不担心海路问题,郑家能纵横日本至南洋这段海面几十年,可见其族之内早就培养出了许多精于海战,通于海事的人才,有这些人为前锋探路,主力跟进,周士相不相信会到不了辽东。仅是对于地图和海域的了解,周士相自己都能做半个向导。而且他不信郑家在满清未入关之前没有布下北方的海道,没有和北方的达官贵人做生意。商道即是战道,海上能走运货的船,自然也能走运兵的船。
对于郑家水陆兵马的整合,周士相依旧乾坤独断,最好的整合就是战争,一场大战下来,所有人都会适应自己的角色。有功就赏,有过就罚,赏罚分明,军心士气自然高涨。至于海道问题,是要重视,但却不是主干,也有解决的办法。唯今最大的麻烦就是粮食,没有粮食,拿什么去辽东,又怎么扫荡辽东,封堵宁锦。
北上,不是去扫荡满州人的老窝,而是要彻底占领的。辽东几乎没有汉人,这意味着太平军不可能在辽东得到当地汉人的钱粮支持,甚至太平军在辽东要做的很有可能和苏纳当日在湘西干的一样——“杀光,烧光,抢光”。
在废墟之地维持一道防线,筑起一道清军望而兴叹的防线,光从海路运粮,显然是异想天开。真那样的话,不必清军自己动手,太平军自己也会被拖垮。所谓的宁锦防线将和当年一样,成为周士相的噩梦,成为江南财政投入的无底洞。
不解决大军粮草来源,北上作战根本不可能实施。
周士相不会愚蠢的认为只要自己将兵马往辽东一投,满清就吓得真不敢出关了。因为现在满清头顶上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