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眼睛里。

    而那些普通的衙差胥吏则不然,最下层的人,血总是最容易沸腾的。他们下意识地形成了两道人墙,看着独自走在中间的杨帆,一步一步,稳稳的仿佛正要踏上刑场,心情越来越激动。班头袁寒看着杨帆,脸色胀红了半天,终于吼出了一声:“杨郎中,好样的!”

    袁寒这一句话,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人群中终于响起了七嘴八舌的声援声:

    “杨郎中,祝你旗开得胜啊!”

    “这儿是刑部!杨郎中是咱刑部的人,杨郎中,大家伙儿跟你站在一起呢!”

    “杨郎中,可要打出咱们刑部的威风来啊!”

    杨帆笑了,笑着向送他升堂的刑部同仁们拱手示意。

    这场官司,他还真不太担心。

    如果这桩官司完全是一桩依据法理去审判的案子,他现学现卖的律法知识还真未必斗得过那些在司法衙门里待了大半辈子的人,可是这里面还涉及了道德伦理,而且这道德伦理绝对可以影响法律的判决,那就不然了。

    在司法条例的细节上斟酌推敲,他未必是这些在刑法上浸淫多年的老油条的对手,可是既然涉及到道德伦理,谁能胜出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谁的话更能煽动人心了,在这一点上,杨帆比那些习惯了打官腔的官僚们更有优势。

    他对自己的口才也很有信心,当然,他最有信心的是,只要他做的不是太离谱,只要他给女皇一个体面的台阶,女皇就一定会给他面子。

    走到台阶上的杨帆回过身来,向大家抱拳行了一个罗圈揖,豪气干云地道:“在咱刑部的地盘上。还能叫别人讨了好去吗?各位同僚,尽管放心!”

    杨帆这一举动,不大符合那些在官场上磨砺了大半辈子,早就棱角全消的官吏的作派,却很对这些底层人物的胃口,杨帆这句话一出口。就像上了断头台的死囚吼了一嗓子“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登时搏了个满堂彩。

    孙宇轩和皮二丁对视一眼,同时苦笑了一声。

    远远的,独自站在刑部司院门口的陈东似乎也听见了这句话,他摇摇头。叹了口气,叹一口气,再摇摇头,一边摇头、一边叹气地回了公事房。

    堂上的人也听清了他在堂外说的这句话,当他走上大堂的时候,大理寺和御史台的人都用一种怪异的目光看着他。

    杨帆丝毫不以为意。论心机智谋,他未必就高人一等。可是这些习惯了在台底下勾心斗角的人,眼界却不及他高。

    这桩案子本身之所以难判,令三法司各执己见,是因为它不仅仅涉及法理,还涉及情理和伦理,每个人心中对道德、伦理的认识程度和侧重点都是不同的,所以才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可是他们之中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件原本很纯粹的刑事案子,如今已经成了三法司之间、成了魏王和梁王之间竞斗的武器,所以它的意义已不再单纯地体现在法律上和伦理道德上。还体现在政治上。

    一旦涉及政治,在皇帝心中取舍的标准还会是这件官司本身么?

    明镜高悬,匾下是一副“祥云红日出海图”

    主审台前摆了三张公案,三张公案一字排开,以示平等。

    因为这儿是刑部,占有主场优势的杨帆公案摆在中间。

    杨帆就坐后,向左右两人拱拱手。笑容可掬地道:“在下杨帆,现任刑部司郎中,不知两位仁兄官居何职,高姓大名啊?”

    左右两位官员见他就坐,神情便肃然起来。腰杆儿也绷直了,不想杨帆未曾升堂,先跟他们寒喧起来,不禁有点啼笑皆非。

    左边那位官员方面大耳,黑须黑面,四十出头,十分威严。一见杨帆动问,忙也拱拱手,不苟言笑地道:“本官大理寺直,程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