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之首。

    历史上曾有西周、秦、西汉、东汉(献帝)、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

    只可惜,晚唐以降,长安的繁华景象,已经成了过去式。

    就经济层面而言,陕西的土地肥力日益贫瘠,地里出产已经养不活太多的人,大量的农民迁移出陕,去了中原地区,这是长安逐渐衰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另外,黄巢、朱温等人,先后纵兵大掠长安,给长安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所以,如今之京兆府的城里边,仅有不到八万人居住而已,远远的落在了开封的后边。

    不过,不管长安如何的衰落,终究是西北第一大城市,整个帝国西征的重要物资囤积地。

    前朝大周的时候,京兆府设置有留守重臣,等李中易登基之后,京兆府留守一直空缺不置。

    如今,京兆府里最大的文臣,是知府杨文灿。据李中易所知,杨文灿是刘金山的门人。

    如果按照朝廷里的派系而言,杨文灿既然是刘金山的门人,也算得上是李中易的嫡系人马了。

    毕竟,在李中易的手下,能打胜仗的武臣,可谓是多如牛毛。可是,所谓天子门生的文臣,却是少之又少。

    毕竟,李中易即使开了两次恩科,录用的文臣,终究还是不多。

    说句大实话,登榜高中的低级文臣们,大多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

    归根到底,李中易也不可能刚刚取了士,就把他们派到地方来做知县或是知州。

    “知京兆府军州事,臣杨文灿叩见皇上。”杨文灿领着文武官员们,毕恭毕敬的迎接李中易的到来。

    “罢了。”李中易整天被淹没在繁文缛节之中,早就腻死了各种所谓的礼仪。

    只不过,基于一定程度的仪式感需求而已,李中易才忍到了现在。

    行过礼的杨文灿等人,缓缓的起身后,陪着李中易登车去临时行宫小歇。

    还是老规矩,李中易的临时行宫,设置在了京兆府兵马都总管府内。

    京兆府兵马都总管赵升平,是李中易的老部下,自从河池军兴之后,就一直追随于李中易的左右。

    李中易是个非常念旧的家伙,他略事洗漱之后,就拉着赵升平,畅谈往日的旧事。

    “呵呵,朕还记得,当初是你第一个学会的上梁抄家吧?”李中易笑眯眯的问赵升平。

    赵升平摸了摸鼻子,有些发糗,却必须硬着头皮回答:“是的,皇上您的记性可真好啊。”

    “唉,跟着我的老兄弟们,有战死的,有残废的,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啊。”李中易叹了口气,接着说,“像你这样的老兄弟,少一个是一个,令人格外的珍惜啊。”

    赵升平猛的鼻头一酸,含着泪说:“皇上,您已经是天下的至尊了,还依然记得我们这些老臣子,臣……”

    “唉,衣不如新,人不如旧呐,你们这些跟着我打江山的老人,朕一直都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李中易离开开封的次数,将来只会越来越少,所以,他才格外的珍惜和老弟兄们促膝长谈。

    “别楞着了,茶凉了就不好喝了。”李中易笑道,“等一会啊,咱们来个一醉方休。”

    赵升平终于没忍,哭了出来,哽噎道:“皇恩深似海,臣无以为报……”

    “呵呵,你们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跟着朕打江山,还真的是不容易啊……”李中易一旦打开了老话匣子,再也收不住,唠叨个没完。

    赵升平往日里,最恨人在耳边鸹噪,可是,今儿个,他却巴不得李中易一直鸹噪下去。

    “皇上,如果不是追随您的左右,臣下至今还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