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导演,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眼里。这些都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他自然而然想到了自己筹备的太空影片,里面同样有类似的戏份,似乎杜克?罗森伯格这种拍摄方式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虽然在独立电影圈是出了名的实拍狂人和传统技术支持者,但克里斯托弗?诺兰明白,现在制作太空类的影片不用到电脑技术根本不可能。

    在来这里之前,克里斯托弗?诺兰考虑过许多传统的失重拍摄方式,比如让演员吊威亚等等,但这些最基本的方法只适合用于拍摄简单的镜头。

    他还深入的研究了好莱坞过往著名的两部经典太空片《2001太空漫游》和《阿波罗13号》中失重拍摄的方法。

    以往,在表达失重的诸多镜头中,一个最经典的做法,应该是早年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在一个圆环形的屋子中,固定一个摄像机,然后让演员跑起来,摄像机录下来的画面看起来就像演员是沿着屋顶在跑步一样。

    这个诞生于1967年的方法很让克里斯托弗?诺兰佩服库布里克的才智,但是它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只能表达几个镜头,而且也无法解决除了人之外的其他物体的失重问题。

    在那之后,基本就没有人再用过类似的方法。

    另一部伟大的太空电影《阿波罗13号》在银幕上再次展现了神奇的、无比逼真的失重镜头。

    在《阿波罗13号》中太空舱内镜头的拍摄,全部是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训练装置“呕吐彗星”中完成的,克里斯托弗?诺兰专门拜托人调查过,那是一艘波音KC135,把全体成员带到高空然后自由落体下坠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舱内所有物体和环境都是相对失重的,一次飞行能获得差不多25秒的失重时间。

    导演朗?霍华德奢侈的玩了612次失重飞行,在这里拍摄完了大量的失重时间镜头,这个方法把失重问题解决得非常彻底,但是却无法拍摄舱体外的失重镜头。

    而且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租到以及租用得起NASA的设备。

    克里斯托弗?诺兰自问没有这样的份量。

    相比这两种方式,杜克?罗森伯格的拍摄明显更为现实,也能切实的解决很多问题,诺兰还能实现拿来主义,在对方拍摄完毕之后,将这些设置拿来进行适当符合他拍摄需求的改装,就能直接运用到未来的拍摄中了。

    克里斯托弗?诺兰确认,自己来一这趟确实是不虚此行,单单是站在旁边观看,杜克?罗森伯格就给了他很多启发。

    特别是那个灯箱,简直让克里斯托弗?诺兰大开眼界,只能赞叹对方不愧是好莱坞技术流导演的代表之一。

    灯箱里有着数目巨大的LED灯,基本上就像一个超大的挂式电视的屏幕一样,诺兰了解这些很常见的技术,背后基于的就跟摇滚乐队和体育馆常用的那种巨大屏幕没什么两样,但就是这些寻常的技术,经过适当的改装之后,却大大方便和简化了拍摄的过程,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片场这里或者哪里的灯暗些或者要变一下颜色的话,剧组不用像以前一样去把灯搬来搬去了,直接在大屏幕上控制就行了。

    而且大半天的拍摄看下来,克里斯托弗?诺兰也看到了其他的好处,这东西不只是正确的打光那么简单,还给了演员关于周围的真实感,拍摄斯嘉丽?约翰逊下降到太空站,她的的确确可以通过LED屏幕看到太空站离她越来越近了,她就有了周围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意识。

    还有,刚刚的拍摄中,导演杜克?杜克罗森伯格叫她看着某一个屏幕上的东西以及伸手去抓一个门把,她就真的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这些这些东西。

    “LED灯本身是比较粗糙的,而且没有很好的调和好。”

    那位华纳兄弟的高管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