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木、非洲乌木等等。总之这个市场应有尽有,从种类到数量都极为丰富。

    所有从外国运来的木头统一先在镇海县三炮台乡接受海关检查并缴纳关税,然后再由引水员上船指引船只沿着开辟出来的深水航道驶往泥水河木材交易市场。这些年来由于战争和运力方面的因素,东岸共和国优质木材方面的缺口一直相当大,尤其是高档家具、乐器、马车以及造舰船材的需求。

    在最初的时候,东岸对外国进口木材的平均入境关税是1.6元/罗德,到了1646年战争爆发前又紧急修改为0.8元/罗德。后来海军部因为缺乏优质木材造船而将贸易部的这个政策骂得狗血淋头,他们一边转用次一等的新华夏木材,一边极力要求贸易部将包括愈疮木、巴西苏木、西班牙胡桃木在内的多种高等级木材关税大幅调低。贸易部同时也受到了执委会的问罪,无奈之下,他们一口气将外国进口木材的平均关税降低到了令人吃惊的0.2元的低位,至于那些稀有木材和新华夏殖民地输送过来的木材,其关税一律是零,这才让海军部稍稍满意了一些。

    平心而论,从外国运来的木材并不便宜,其单位运价(每罗德)大概在5-10元不等。但由于其存在质量以及尺寸上的多种优势,因此其依然对东岸国内的木材采伐、加工以及下游的一系列产业构成了极大的冲击。我们以大松木为例,从新大陆装运而来(尤其是北美)的大松木、枞木等圆木极为巨大,质地也相当不错,明显超过了东岸湖西丘陵地区的林木一头。而更重要的是,东岸木材资源的产能严重不足——这项产业可也说得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再加上也无法大规模使用机器采伐,因此东岸本土的木材产能一直相当有限,最初的时候也只能满足国内四分之三的需求而已。

    但随着东岸国内各行业的大发展,木材这种重要的工农业原材料的消耗量大增,国内原有的产量开始渐渐不敷使用。除了之前那段延续了一年半时间的经济萧条期以外,木材的供需矛盾一直十分突出,贸易部为此紧急联系了荷兰人、英格兰人开始加大进口,同时降低关税,给予前来贸易的外国船长以优惠税率。吸引外国船长过来并不是坏事,因为他们总不会什么商品都不购买就空船返回出发地。

    除了进口这些圆木外,东岸人尤喜大量进口大量加工好的圆材、松木板、宽板、窄板、桶板等,这些将极大地弥补东岸加工能力的不足。要知道,单是出口奥斯曼帝国的那些大船小船、轨道货车客车、公路重型货车客车、路轨枕木、炮架支架、工具用材等等,就已经让东岸国内的木材加工产业不堪重负了。一些费时费力却又没啥利润的小产品加工,还是要逐渐从国营大厂里剥离出去比较好,这些剥离出去的产业,一部分由国内资本承接——当然需要他们自己找工人;一方面则是转包给国外加工,目前热拉尔山脉间的那些葡萄牙城镇就已经陆续兴起了很多木材加工作坊。

    这些作坊多则十几个人,少的就是一个师傅带着两三个徒弟,他们承接东岸人下达的订单,使用着东岸淘汰的水力或脚踏机械,用比旧大陆高出数倍的效率加工着各种标准尺寸的木材,然后再统一运到东岸结算材料费、加工费什么的。再加上这些城镇内大量存在的为东岸共和国服务的手工业者,可以说热拉尔山脉附近内如今已经增加到六个的葡萄牙村镇,至少从经济上来说已经被牢牢纳入了东岸的体系之内。

    东岸的政府对他们没有任何管制,同时也没有任何义务,但却通过金钱的魔力驱使着这些城镇依照东岸的意志来运转。这种魔力甚至超越了种族、宗教和文化的鸿沟,让那些从旧大陆辗转而来的葡萄牙人、德意志人、爱尔兰人、苏格兰人日复一日地为东岸生产着大量自己不生产的手工制品。同时他们又购买了大量来自东岸的日用品以维持生活,等于将辛苦赚来的利润转手又还回去了很大一部分,他们甚至连粮食都难以做到自给,需要就近从平安县购买东岸面粉,宛如标准的东岸殖民地经济体系。

    不过总体而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