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适应东华钢铁产业产能爆发式的增长——赵东、赵治、潘成等人,抓梅钢的建设跟运营,周知白、杨海鹏他们都在努力完成外围物流、贸易等配套产业的建设,都有着明确的分工。

    这么短的时间里,要补的课很多,实际上也没有办法闲下来。

    可能是人的心态有彻底的转变,杨海鹏从早年为生存挣扎的焦虑状态下摆脱出来,眼下则专注于个人事业的奋斗,每天工作的时间虽然不会减多少,但心态完全不同。

    “我现在喝白开水都长肉,大家都笑朱立身上瘦下去的肉,都长我身上来了,”杨海鹏自嘲道,“不过朱立以前是个黑胖子,就是我有两百斤,也是白胖子——我怎么也不会降到他那个档次去。”

    “这话可是你说的,我今晚就告诉朱立,看他会不会把你灌翻了。”陈桐说道。

    “你小子没事就知道调拨离间,”杨海鹏伸手卡住陈桐的脖子,作势要把他推下河堤去,“还有就是卖假酒来害我们。”

    “假酒?什么假酒?”沈淮问道,他知道陈桐在经营烟酒专卖,把文山商场的烟酒柜也承包下来,但他相信陈桐即使搞花头,也不会搞到杨海鹏他们头上去。

    “你都不知道啊,”杨海鹏说道,“陈桐盘下一座小酒厂,高价从茅台酒厂请了两个能兑酒的老师傅来,想偷人家的艺,还偏偏拿我们给他当试验品——这小子比我们能折腾。”

    陈丹生性好静,心思就放在尚溪园的经营上;陈桐却是个能折腾的主,虽然赚的钱远不如看上去没有波澜的尚溪园多,短短一两年倒是涉及了好几个行当——沈淮跟陈丹对他都是任之由之的态度,没想到他近期又折腾酒厂去了。

    “晚上拿来给我尝尝,”沈淮笑道,“只要不是拿工业酒精兑出来的就成。”

    “现在我也是有身家的人,怎么会去干那些收不了尾的事?”陈桐说道,“反正也是小打小闹,不多折腾几回,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干哪行。”

    这边正说着话,梅溪河对岸的河堤爬上来一群人。

    梅溪河这边两岸相距也就三百米的样子,暮色还浅,沈淮一眼认出人群里穿宝蓝色套裙的女人是谢芷,其他则是谭启平、谢海诚、孙启义、刘伟立、周岐宝、山崎信夫等人,想必他们在跟众信、鹏悦、渚江投资签署购股协议之后,有闲暇时间参观梅溪镇的建设情况。

    陈桐对沈淮及梅钢系众人当下受市里压制的局面犹是不忿,说道:“梅溪新区都没个影子呢,他们倒有脸在梅溪镇转。好像梅溪镇现在的格局,是他们搞出来似的,真他娘的不要脸。”

    “那个瘦高个就是梁荣俊,”杨海鹏怕沈淮认不出梁荣俊,特地指给他看,“梁荣俊前段时间把市里的经销商、贸易商都找过去,态度还是诚恳开放的,也推动市里将那些给他剥离出去三产公司改制私营化,以加强市钢的外围配套能力,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市钢里也慢慢认同梁荣俊是个有能力的人——梅溪再建一座一百万吨电炉钢项目,我估计可能就是出自梁荣俊的手笔。他真是不简单呢。”

    “你跟赵东、潘成他们几个,都是从市钢出来的;省钢的规模以及在技术及管理力量上的积累,都要强过市钢,有一两个梁荣俊这样的人物,有什么好奇怪的?”沈淮笑道,“其实上,现在地方上很多国有企业,经营都有些困难,但要说体系内进行务实型人才的挖掘,国企出人才的比例,还是要远远高过机关。其他不说,说之前地方上培养出来的那么多大学生,最大比例的去了哪里?”

    杨海鹏笑道:“进了机关,整天就琢磨着人斗人,琢磨人的水平高了,琢磨事的能力就要下降。”

    “这个只是一个方面,”沈淮说道“主要的,过去这些年,进机关的理工科类毕业生相比较要低很多,而要说到对工业化社会运行结构的了解,理工科显然要比文科类要有优势。换句时髦的话,就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