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麟说着又叹了一回气,笑道道:“张淮倒是做得不错,他已经下令米价不准超过原价的三倍。虽仍有不少百姓仍负担不起,起码能解决一部分的粮食问题。随着外地粮米的涌入,不久该能恢复常价了。”说着便起身挑出一份奏折,递过去道:“都在上面了,你自己看。”

    林如海接过看了,凝眉半晌。张淮倒是有才干,不比那些腐儒。印象中的那次大水,就是因为处理不当,导致江南粮米奇缺了好一段时间。这次提前有准备,处理也还得当,该不至于像前世那般严重。况他林家在江南的存米,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加上户部运来的赈灾粮食,都散出去,应该也能缓解段时间。

    “这也看不出什么,等到了江南,我们得亲自看看才行!”萧哲麟抽了林如海手中的折子,随手扔在一边。一手揽了爱人的腰,无意识的摩挲着,眼睛亮亮的看着林如海。

    “也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林如海被他摸得一个瑟缩,心里毛毛的,不安的扭动一下腰身。不想对方竟得寸进尺的揉捏起来,这样下去,怕又控制不住了。便把脸一板,推开了腰腹间的手,严肃的道:“安分点,休要再乱动了!”

    每次如海用这种口气说的时候,就带着一种警告的口吻,在闹下去,怕是真要生气了。萧哲麟悻悻的缩回手,干笑两声,便拣旁边的奏折给林如海看。二人指指点点的看了会子,觉得这些折子上说的多是官话,也不知其真假,便打算到江南再亲自探查一番。

    而此时,留在京都府内的林黛玉也没闲着。

    近来功课之余,林黛玉便跟嬷嬷做起针线来。倒非突然爱上了针奁女红之事,只是偶一次见了迎春姐妹,见她们都自己绣荷包送给亲朋等人,便也想自己绣一个给父亲和皇帝伯伯。回来后就让嬷嬷教授针奁之事,倒把众人纳闷的不行,问其原因才知道是给老爷绣的,便也都不以为奇了。

    教林黛玉的便是萧哲麟赐下的四个教引嬷嬷之一的宋嬷嬷。这四个嬷嬷也都是各有所长,有擅女红的,有擅应变的,有擅御下管理杂事的。俱是跟在林黛玉身边,能真正有所教导的那种。各人在宫中做得也都是体面的差事,萧哲麟怕她们到了林府拿大。出宫前都亲自见面,一一训诫了一番,因此众人也都算安分守已。

    此时,林黛玉正屏气凝神的坐在小榻上,蹙着眉头,不错眼珠儿的一针一线的绣着。那认真的样子,看得一旁的墨兰及众丫头们都忍俊不禁的。突然有一个小丫鬟笑出了声,林黛玉正聚精会神,倒没注意。其余众人纷纷看向那小丫鬟,看得她捂着嘴跑了出去。

    林黛玉绣了一会儿,抬眼看到大家都在看她,便放下针线,问:“你们都不去做事,看着我做什么?”一句话说的众人都散了。墨兰走过来道:“姑娘,您也别太劳神儿了。老爷还有些日子回不来呢?纵然绣好了也是放着,哪里就那么着急了?”

    林黛玉叹了一回气,又要喝水,墨兰忙倒了杯热茶来,轻轻吹凉了,递过去。

    黛玉接过慢慢的抿了几口,多日不见林如海,她心里难免有些挂念,又不好直说。府里虽然丫鬟嬷嬷众多,到底不同。黛玉年纪虽小,也读了不少书,懂了不少道理。知道林如海去江南是有正事要办,她不能表现的悲悲切切的让父亲不放心,但心里终是不愿的。

    墨兰本就是聪明懂事的,又年长了黛玉不少,贴身伺候了一段时间,黛玉的这些心思,她虽不能揣测十分,也能猜个七七八八。再说,小孩子的心思,简单的很,无非就是那几样,错不了哪去的。便笑道:“姑娘可是想老爷了?”

    林黛玉点点头,以往每日爹爹散值归来,都会陪她读一会儿书,偶尔下下棋,或是写写字什么的。如今这些活动都没有了,总觉得少点什么,心里空落落的。虽有不少丫鬟姐姐们相陪,可以稍减些寂寥之感,但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想起爹爹,还有皇帝伯伯,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回来。

    墨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