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皆为宝蓝色,这也是王斌结合了后世工业工厂的特点,与士兵的黑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至于下班以后工匠们喜欢穿什么衣服,那就不是王斌管辖的范围了。
工匠们的住处紧靠山一面,和铁厂之间被一道围墙分开,这也遵循后世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的原则,工匠们的生火,做饭也都用上了现在流行的蜂窝煤炉子。
工匠们也可以到铁厂的食堂去吃饭,但因为大多数的工匠都是有家室的人,所以除了单身狗在食堂吃以外,其他的人基本都在家里吃,而选择在家吃饭的人都会有一份补助。
和部队的军官一样,工匠也属于“高薪阶层”,像这些铁厂的工匠,一般技艺的每月都是3两银子左右,领头的都在5两左右,而戴梓等人下面的研究人员,薪酬就更高了。
不过对于铁厂里的工匠来说,3两5两就已经是做梦才能得到的好报酬了,再加上吃住免费,过去求都求不来的好差事。而且在这里,人人都会受到尊重,哪像其它地方,把自己看的像下三滥一样!
除了火炮和隧发火铳的关键部位在山上生产,其它的铳管,刺刀,工兵铲,工兵锹,头盔,铠甲都在山下的铁厂生产。
其实铁厂不应该叫铁厂,应该像后世的那些军工单位一样,叫什么宜宾军工厂之类的,王斌思考了觉得还是算了,叫什么无所谓,关键要造出东西,叫什么以后再说吧。
铁厂的原料车间,在铁厂最后面的靠山处,山上山下已经修了专门的大道来运输矿石,铁厂后大门也是戒备森严,来往车辆不但需要登记检查,而且还要核查是否为固定人员,一旦有误,都是先行抓捕,后期核实,因此,闲杂人等混进来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洗煤和炼焦车间都在原料车间旁边,也是就近取材,缩短运输距离,
厂区的工人都是头戴圆盔,面部戴着口罩,尤其是炼铁炉旁和炒铁炉旁的工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身体包裹严实,观察铁水熔化,查看铁水颜色,实在是再危险不过。
王斌走进炼铁车间,一股炙人的热浪迎面扑来,车间的工匠,学徒们个个脸面通红,汗流浃背。
即便是王斌这样的经年习武之人,只是带了一会,也是感觉酷热难当,更不用说其中工作的这些工匠学徒了!
通红的铁水流进一个个模具里,形成一个个铁铸的*外壳。弹壳会被送往组装车间,进行组装*和引信,然后封存。
*的形状和后世的德意志M24*非常相似,也叫“马铃薯捣碎器”。所不同的是木柄为实心,没有拉火管装置,也没有雷酸汞引爆。
引信被装在弹体前部,按照燃烧时间5-6秒设置了长度。引信的慢速燃药经过改造,显然要快了一些。
这也是戴梓从“戴氏火炮”的*炮弹设想,而推出的小型弹体。其成功的关键就是调整了慢速燃药的速度,使弹体爆炸的时间定在5-6秒,以便士兵甩出*后,不会被对方再有时间扔回来。
M24*的设计非常合理,投掷距离远,投掷十分准确。M24采用木柄设计,由于杠杆原理,受过基本训练的士兵可以将其投掷的又远又准,基本上都可以达到60米左右。
中国军队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开始大量使用仿制的M24*作为制式武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一共使用了三千万枚*(国军二千二百多万枚),这些*基本上都是M24的改进型,大约40万左右日军士兵伤亡在*上,这基本占了侵华日军伤亡的接近三分之一。
在这个时代,这*现在就是王斌的一大杀手锏,将来就指望着这些火器可以一鸣惊人了。
成品检验车间的院内,一门门锃亮的火炮在阳光照耀下发出渗人的光芒,太阳斜射进来,王斌一时间有些刺眼,他不由得用手遮住了阳光。
面前有六种两百多门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