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起,便起了身,往回家的路上而去。

    回了屋,王斌坐在桌前,翻开桌上的一本“孟子”,看了起来: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看到这,王斌不禁想起了自己后世的父母,妻子和女儿。父母还有兄弟姐妹照顾,妻子怎么办,一个人得撑起整个家庭。如今女儿没有了父亲,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她以后的成长….

    王斌收起了心情,继续读下去,“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也。”华夏文明果然博大精深,鞭辟入里,一文一字皆是精辟之至,王斌不觉慢慢的陷入了沉思。

    后世时,王斌最喜欢的作家就是鲁迅先生和郁达夫先生两人,王斌想起了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的话,“拿破仑的战绩,和我们什么相干呢,我们却总敬服他的英雄。甚而至于自己的祖宗做了蒙古人的奴隶,我们却还恭维成吉思汗…,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王斌想到《沉沦》的结尾,再想到归乡路上一路的凋敝,此时他才有了一点达夫先生那种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情怀。

    “余有一大爱焉,曰爱国。国即余命也,国亡则余命亦绝矣!”先生爱国。但满清这些鞑子是不会爱这个中国的。

    弱国国民,每次想到这里,王斌就恨不得把满清的那些鞑子皇帝们一个个的从棺材里拉出来,狠狠的抽上几鞭子。

    这些愚弄民智的夷狄,一手用屠刀,一手用剃刀,硬是生生的抽去了华夏汉人的脊梁,在其统治的将近300年里,硬是把华夏拖入了近代耻辱的深渊。

    正想的入神,王前的声音从门外传进来:“三哥,吃饭了。”

    “来了。”王斌应了一声,把书放下,拉开门,走了出去。

    王前站在屋檐下,圆圆的脸庞上还带着几许稚气。看到自家的兄长出来,王前口里说到:“三哥,先洗下手再吃饭。”一边说着一边走到院子的石几边,把手里的洗漱盆放在石几上。王斌洗了手,拿起盆边搭着的毛巾擦干,拍了拍弟弟的肩膀:“三哥身体已经好了,以后这些事你就不要管了,三哥可以自己做。”王前笑了笑,没有吱声。

    在这世的记忆中,弟弟王前是个懂事内向的孩子,从不出去惹事,平时就在家里呆着看看书。自从双亲去世后,王前就变得更沉默寡言了,王斌昏迷的这几日,王前就一个人照顾王斌的起居饮食。

    附身的王斌以前好气任侠,练得一身拳棒功夫。王斌年少任侠,身边一堆狐朋狗友,逍遥乡里,虽然时常会闹的鸡飞狗跳,还好秉性淳厚,并无天怒人怨之恶迹。而且近几年随着年岁渐长,明晓事理,王斌已经大为收敛,不复纨绔之态。

    附身的这个王斌虽然性格豪爽,终日在外游荡,但对自己的这个弟弟极为照顾,不让王前受到一点欺负。王前性格内向,软弱,对自己的兄长很是依赖。因此兄弟俩的感情一直很是深厚。

    王斌虽然前世也有弟妹,但平时工作忙,处于异地,彼此之间忙于生计,到处奔波,很少能呆在一起。离久情疏,自然也就没有那么亲近了。

    想想自己在那个时空突然消失,自己的弟妹一定也很伤心吧。不过现在既然来到了这个时空,自己也就有义务照顾好自己唯一的亲人,尽管王斌觉得还是有些陌生。

    兄弟俩走到正堂,这里也是十分破旧,整个正堂中间只有一张桌子,两边各有一张椅子,显得十分的空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