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的出版物。
“工商部的那帮孙子办的狗屁报纸。”来自《真理报》的资深编辑黎达彦看了看放在醒目处的《生意人报》,用夹杂着嫉妒和不屑的语气嘀咕道,似是对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相当忌惮和厌烦。
事实上也差不多。《真理报》(教育部主办)作为国内第一份——同时也是唯一一份——出版的综合性报纸,原本其优势是无比巨大的,无论是员工人数还是报纸发行份数,都不是排行第二的《生意人报》所能比拟的。只是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稳定,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真理报》这种多政治新闻、强调政治色彩的报纸受到的追捧远不如注重经济新闻的《生意人报》,目前其优势已经大大缩水,报社从总编到记者都有了很强的危机感,同时对《生意人》报的敌意自然也在日益增加了。至于创刊不过两年多的《南铁周报》么,目前还是小兄弟,并不为另外两家所重视。
而随着东岸共和国人口越来越多,以及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新生代开始成年,报纸杂质的市场前景开始逐渐看好。在今年年初的人代会上,与会代表刚刚批准将原本有些凌乱的《通信社指导意见》、《报社成立规定》、《记者准则》等政府法规,统一合并成新的《新闻法》,并于1651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执行。新的《新闻法》并未允许私人创办报纸,同时对以前执委会执行的新闻审查制度予以了进一步的确认,从总体上加强了新闻管制,便于国内统一进行宣传洗脑。
这个栏区除了三份报纸外,还摆了几份在本土出版发行的杂志,分别是1645年创刊发行的《东岸评论》、1646年创刊发行的《现代东岸》、1647年创刊发行的《最高法院判例》、1648年创刊发行的《新天地》(以农业技术、市场行情为主)以及今年刚刚创刊发行的《铁路机械》,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忘了由“驴友”蒙虎创刊经营的《国家地理》,同时这份已经创刊十多年的杂志也是东岸国内最“古老”的一份杂志了。
这六份杂志中,除《现代东岸》、《最高法院判例》和《铁路机械》分别是教育部、司法部和国家铁道总局下属的杂志外,其余三份都是由私人创刊经营的,目前销量马马虎虎,不好不坏。靠这个短期内肯定是挣不了什么大钱的,也就图个玩票的兴致而已——在东岸办报办杂志,委实是一件高投资、高风险的生意,盖因出版都是有条件的,得经过文化部及报刊所在地地方政府批准;其次,创办者需要政府交纳一笔数额巨大的保证金(暂定为五千元),确保出版物上没有政府明令禁止的内容,否则保证金将予以没收、报刊也将受到各种处罚;最后,报刊等出版物的现行税率极重,远超一般行业。但饶是如此,东岸国内申请创办报纸期刊的单位或个人仍然络绎不绝,由此可见这其中的利益或许完全不在经济上面,而在别处,比如舆论鼓吹造势、指责抹黑政见不合的团体等等。
在这三份杂志中间,有“法律系”等文官中坚背景的《东岸评论》算是发行量最大的了,同时也是坚持每半月发行一次的半月刊(其余都是月刊、季刊或不定期刊),非常了得。该杂志以骨干知识阶层为发行对象,结合政治经济热点进行评论,语言讽刺、辛辣、幽默,版面也办得新颖活泼,在以文官为主的知识分子阶层内声望很高。前大明温州府移民、现教育部中层官员陈庭美就经常在上头撰文发表,是其头号笔杆子,一力鼓吹经济自由化、私有化,隐晦暗示国有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为私有化瓜分国企做舆论造势。
当然了,作为文官发声的主要阵地之一,《东岸评论》另外一件乐此不疲的事情便是抹黑、吐槽和讽刺陆军了,为此几乎不遗余力,让陆军大佬气得直跳脚。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听说陆军也在积极准备,明年也创办一份期刊来对抗文官系统,以夺回渐渐处于下风的舆论阵地。嗯,他们就连期刊名字都取好了,就叫《民生》,暗喻那帮自由主义分子只顾着自己捞钱,丝毫不考虑基础民生和普通老百姓死活。
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