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过江之鲫,有才学之士何等之多,但我大赵官职有限,要尽数取士恐怕不容易啊。”

    周旭道:“科举本就是国家论才取士之大典,挑选人才之中的精英,来辅佐陛下,匡扶社稷,要是人人皆可为官,何必要科举之事。”

    李重九道:“周爱卿的话太偏颇了,人尚且不争一日之长短,何况一次考试,就可以定人之终生的,那些没有中第的人,不等于不是人才,科举之事虽是规范,但仍是有缺漏,你知道县试郡试国试取士,一般多少人可中第啊?”

    周旭听了李重九这么说,当下想了一下道:“大赵而今几十之郡,几百之县,各郡各县教育民风也是各不同。如蓟县这等大县,每逢县试,无论是初次参与县试的,还是屡年不第的,加在一起有五六百之多,但蓟县县试取士,能晋郡学的不过五十人,能到地方为吏的也不过二十人,加在一起十者不过二三。”

    “若是郡试那么就更难了,数县英杰并试,能进国子监的一郡不过三十人,入郡为官吏者不过十几人,十者不过取一二。最后国试,那么二十余郡精英会试,十者则不足一啊。”

    李重九听周旭这么说,心想现在都如此了,那么后世的科举不是更加艰难,范进等等的例子就不用说了,比现在的高考,过去的科举更加苛刻啊。

    李重九当下道:“科举之事累人,虽是取士良途,但多少人期望一朝登第,从此鱼龙有别的,最后仍有不第者皓首穷经,白白蹉跎一生。”

    苏威在一旁言道:“陛下这已是给与那些寒门士子机会了,若是以往以门第取士,那些人连得官的资格也没有,更不用说陛下给不第士子,还能有在郡县为吏的机会了。”

    李重九道:“苏爱卿,这还不够,比起天下人才来说,朕还需广开门路。”

    周旭当下问道:“陛下莫非早有定计?”

    李重九点点头道:“不错,朕早有想法,朕要改科举之道只取文官的鄙陋,也可用意选拔武职。”

    周旭听了顿时惊讶问道:“陛下如何选拔武职呢?”

    李重九想了下道:“朕就以此郡试为先行,在郡试不第的士子中,再进行一次考试,此为武试,为国家选拔武职。”

    “武试?选拔武职?”李重九这一番话,令苏威,周旭都震惊,李重九要这些不第士子考什么武试?

    李重九道:“郡试取士,乃是文职选拔之途,以考四书五经,天文地理算术农识,策问三卷,对吗?朕在武试中,进行骑,射,书,兵略,策问五试。”

    周旭,苏威二人听了都是一愣。周旭率先提出异议道:“陛下,参加郡试的士子们多醉心于读书,于骑射之道,根本不通啊。”

    李重九道:“朕就不希望他们除了读书以外,什么都不通,圣人有六艺,有礼、乐、射、御、书、数。射不用提了,礼记有云,射者,男子之事也,至于御,现在不是春秋战国,士子不用驾车作战,所以御术可改为骑术,骑,射都没有问题,而书不过考校他们言辞文法,不会难过四书五经,至于兵略,也不过是简单行军布阵,兵策问对,至于策问……”

    苏威问:“陛下认为武试的策问与文试的策问有何不同呢?”

    李重九道:“文试的策问考校经纬国家之道,而武试策问,当以破李唐,灭高句丽等军国大事为题。”

    苏威听了欣然道:“陛下之雄才伟略,令老臣真是佩服不已。”

    周旭显然不是那么容易被说服,作为国子监最高长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赵国的中央党校校长,他考虑得显然要更周全一点。

    周旭问道:“陛下,郡试中第者,一流者可入国子监,二流者可入郡府为吏,那武试呢?”

    李重九道:“一流者可入府兵,授予司马,司仓参军,司兵参军,行军参军,步兵校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