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抛家弃口,沦为流民。

    从去年冬天以来,还没见一滴雨水,就连延河两岸,水位也大大的降低。因为缺少雨水,整个春耕就不能进行,善良的百姓也因为没有粮食,只能沦为饥民盗匪苟全性命。

    张应昌骑上了自己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走出了延安城。看了看城外荒凉的景象,张应昌心中也升起了几分不详之意。所以这一路上,张应昌更是加倍小心,一点也没有榆林镇勇将的雷厉风行。

    这一路上,他每日行军三十里,沿路放出许多探马哨兵,直到进入甘谷驿之后,第一次遇上了刘宣派出的探哨。两军前锋的哨探刚一交手,张应昌的夜不收就吃了大亏,居然连续损伤了二十余人,而刘宣一方的探马,居然连毫毛也没有伤到一根。

    之所以出现如此惊人的伤亡比例,第一是因为榆林镇的官军轻敌大意,张应昌的夜不收中了埋伏,第二就是因为刘宣麾下这支骑兵实在是精锐,尽管他们人数较少,但是人人身上都有铁甲。

    张应昌察觉了不对,马上严令麾下的探哨保持警惕,而他自己也加派探马,将每一队探马的人数从十人增加到二十人,但是这样一来,刘宣麾下的骑兵仿佛凭空消失,彻底失去了踪影。因为携带了足够的军粮,张应昌也不慌不忙,稳扎稳打的继续行军。

    ———————————————————————。

    延川县衙,在刘宣进入延川县之后,早已经成了中军节堂,现在整个中军节堂之内,尽管众将校已经全部到齐,但是却非常肃静,即便一根细针落到地上,也能清晰的听到声音。

    刘宣见众将都不说话,于是率先打破了沉默说道:“刚才马武兄弟的探报大家都看过了,从探报上来看,所谓的九边精锐榆林官军也不过如此。马武兄弟不是打了胜仗吗!大家也不要过分害怕担忧。”

    “旭升,依你看来,这仗该怎么打?”

    李旭升张了张嘴,见刘宣的双眼中充满了鼓励,于是壮了壮胆子,将心中的想法直言道来:“刘将军,现在官军占据优势,如果死打硬拼,我们也未必能打败官军。”

    “在我看来,不如将老弱留在延川县城,留下一部分精兵择一大将坚守,然后尽遣主力,流动作战,跳到官军后方去四面开花,到时候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在我想来,官军后方混乱,四面受敌,肯定不能长时间围攻延川县城,等过一段时间,到时候定会退去。”

    刘宣欣慰的点了点头,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磨练,最有天赋的李旭升终于有了一丝大将风采,李旭升这个策略,与后来红朝毛太祖守卫井冈山几乎如出一辙,也算是比较可行的一个好办法。

    但是刘宣熟知后世的历史,毛太祖率领主力离开井冈山,尽管开创出一大片天地,但是却再也没有回到故地。而留守的彭大将军,所部也损失惨重,不得不率军突围,没能保住这个最早的根据地。

    况且刘宣的麾下,纪律性远不如后世那支令人敬仰的铁军,如果抛弃他们的妻儿老小,哪怕刘宣再有威望,也根本不可能弹压得住。

    这一个因素不仅刘宣预料得到,就连张虎成也熟记于心,他眉头一皱说道:“小李营官之策虽然不错,奈何军中的将校的妻子家人都在延川县城。让他们将家小丢在延川县,这是大违军心的举动,如果强硬行事,只怕马上就会引发士兵的鼓噪反弹。”

    “恰逢官军进剿,如果士卒到时候军心浮动,万一发生了投敌、兵变、营啸等恶事,那该如何是好?”

    张虎成喝了一大口茶水,润了润干哑的喉咙,接着说道:“依末将看来,一动不如一静,我们攻破延川县后,马上加固了城防,不仅在城外修筑了营寨,与城墙成掎角之势,而且有五千大军守城,粮饷不缺、又有别的义军策应,如果决心坚守,张应昌也拿我们没什么办法。”

    “况且我在榆林镇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