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人选既不是嫡子又不是长子的光海君,内阁和礼部当然大笔一挥,以违制驳回。
正是由于大明的态度,东人党内部本就有一些矛盾,最后直接分裂成了支持光海君的北人党和转而支持长子临海君的南人党。
由于东人党分裂成南人党和北人党,之前支持定远君的西人党虽然实力大损,但也似乎看到了机会,再加上他们有定远君的生母、深的李昖宠爱的仁嫔金氏撑腰,作为搅局者也算是勉强够格。
朱常洛对去边境迎接自己的那个一脸憔悴、尽显菜色的定远君,还算是印象不错,看来他能够捞到去迎接自己的机会,应该算是从光海君和临海君相争中渔翁得利。不过显然,从那些相迎的大臣中没有一个是西人党的人员中便可看出,西人党和这位王子的处境似乎不算太好。
看完手中的这些资料,朱常洛对于朝鲜目前的局面有了个清醒的认识,不由得心生感慨,看来还是有了亲信好办事,不然光凭劳鹰先前提供的那些资料,此时恐怕已经过时了,就不能很好的掌握局势,也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了。
从目前朝鲜的朝局来看,朱常洛感到似乎是北人党占据了一些优势,而南人党由于内部的矛盾和一些错误的举措,虽然表面上看来还掌握着议政府,但行事多了许多顾忌,被动了不少。
不过,暂且不论北人党如何,对于他们支持的光海君,朱常洛的印象就十分不好。倒不是说光海君慢待了他,而是通过历史,无论是不靠谱的国内史书还是朝鲜的实录,都对光海君这个人的评价不算好。
朱常洛曾经不止一次的告诫过自己,史书是写出来,统治者和个人的倾向太重了些,也许会虚构不少“史实”,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不过,史书即便是歪曲大明,却不一定会对朝鲜的历史歪曲太多,更何况朝鲜的实录也对李氏王朝这第十五代君主颇有微词,与国内的史书相印证之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抛开成见,从朱常洛这段时间了解的情况来看,光海君的能力至少还是不错的。万历二十年,壬辰倭乱爆发,临海君李珒被俘,朝鲜王李昖仓皇逃出平壤,命令十七岁的光海君李珲摄国事、整军备。光海君收集流散的朝鲜各部兵马和义兵,号召通国勤王,以图恢复。
这些举措还是起到了不少作用的,不说那些收拢的残兵败将和义勇的战力如何,至少这些人变身辅助兵种,还是给予了作为主力的大明军队不少方便的,后勤上着实轻松了好多。
但是,可能是受到大明国本之争的连累,虽然朝鲜曾经数十次的上疏大明,请求册封光海君为世子,结果无一例外被大明以“继统大义,长幼定分,不宜僭差”的理由拒绝。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光海君即位后,采取一种圆滑的外交政策,在臣服大明的同时也向后金示好,消极执行大明各种命令和措施,资助了当时后金急缺的不少战略物资。
纵观李氏王朝,对大明不忠的朝鲜君王,也就出了光海君一个
基于此,朱常洛对光海君心中有着不小的成见。何况,他自己本身就是大明国本之争的主角,作为皇长子,在没有成为太子之前,于政治立场上,就天然注定了他不可能去支持身为次子的光海君。
既然立场已经注定了,那么就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支持光海君的北人党一步步掌握实权,打压其他势力。
当然,以朱常洛的身份,根本就没有必要光明正大的表明立场,也不会有人逼迫他表明立场,他只需在关键的时刻,破坏一下北人党的重要布置,或者暗中支持一下南人党,或者拉西人党一把即可。
想到西人党,朱常洛便想到那个一脸菜色的定远君,不由得笑了起来,挺有意思的一个人,只是不知道心性如何。
南人党如今正处于内斗,谁也不服谁,想要暗中支持的话,也要找个代言人才行。他们的三巨头中,首领柳成龙虽然老成持重,但从资料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