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各国军队对于明军的畏惧和崇拜已经到了一种骨子里的追随。明军常年奉行单元帅制度,所以世界各国的军队基本上也都是实行单元帅制度。

    隆美尔被晋升为陆军元帅也就意味着他成为了陆军总司令。而德军前任的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元帅之前已经在柏林作战之中成为了明军的战俘。

    1943年八月十一日,德军在斯图加特附近临时组建的G集团军群在隆美尔的指挥下浩浩荡荡的开始了突围行动。他们的目标直接指向了西北方向的卡尔斯鲁厄地区,那里还有几座重要的横跨莱茵河的大桥在德军的手中。而且在河对岸还有德国军队在准备接应。

    三十多个德国师级部队大都是被明军不断打击之后的残部。全部兵力加起来也不过才二十多万人而已。隆美尔果断的留下了部分步兵作为断后部队,并且命令他们无论如何也要在斯图加特地区坚守三天时间。三天之后他们就可以选择投降。

    而隆美尔则是亲自指挥着十个装甲师的七百多辆坦克作为突围主力向着卡尔斯鲁厄地区发起突围行动。

    德军之所以在这里能够集结起来如此之多的装甲师,那是因为在明军的不断追击之下这些装甲部队逃跑的速度比较快。而跑的慢的部队此刻都已经落在了明军的包围圈内被统统吃掉。就像是之前慕尼黑的时候一样。数十万德国军队只有少部分速度快的装甲部队逃了出来,而步兵们基本上都被合围在了慕尼黑地区,最终被明军全歼。

    十个德国装甲师,如果是在正常情况下将会是一个非常恐怖的力量。因为德国的装甲师是和明军一样采用的大编制,所以每个师在满编状态下都拥有着二百辆以上的各种型号坦克。而十个装甲师就是两千多辆的坦克。正常情况下这支部队足以与明军的装甲军团相对抗。

    但是,此时德国大部分的地区都已经落入了明军的手中。无论是人员还是物资的补给都已经被切断。在不断被明军追击部队打击之后,他们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许多坦克因为缺乏各种零部件而不得不被拆卸作为其它坦克的备件。而且他们也极度缺乏油料与其它各种物资。他们现在基本上已经得不到任何的补充力量。

    为了能够尽可能为装甲部队提供油料,隆美尔下令将所有步兵部队使用的汽车油料全都集中到装甲部队里去供应坦克使用。而这种做法就极大的降低了步兵们的行军速度。也意味着降低了他们逃亡的时间和机会。

    也就是德国军人们的纪律和服从性比较好,如果换做其它国家的军队估计步兵们早就已经哗变了。

    实际上隆美尔也是没有了选择才做出这样的决定。虽然明军此时在斯图加特附近的包围圈并不是很严密,可是德军想要成功突围,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装甲部队强行进行冲击。而如果不能给装甲部队提供足够的油料的话,那这二十多万德国军队说不定就要交代在这里了。

    八月十一日凌晨时分,隆美尔命令炮兵部队将所有的炮弹全都打出去,随后炸毁火炮拿起武器作为步兵投入战斗。而数百辆各种型号的坦克则是轰轰隆隆的向着斯图加特西北方向的迪钦根镇冲去。那里就是隆美尔选定的突破点。

    防守迪钦根的是一支来自于朝鲜的附庸国步兵师,此时明军在德国南部的主力部队还在从慕尼黑地区向着斯图加特附近赶路,尤其是明军的装甲部队距离这里最近的也在百多公里之外的乌尔姆。

    从乌尔姆到斯图加特这边的道路大都是在山地之间,这里的道路难行,明军想要赶过来至少也要一天的时间。在那之前,明军包围在斯图加特附近的部队大都是附庸国的军队和来自殖民地的部队。

    因为大明的富庶,这些军队同样是全机械化部队,行军速度非常快。他们之前都是从纽伦堡和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地区赶过来支援的。之所以一直让这些军队打头阵,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消耗掉这些军队。

    驻守在迪钦根的是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