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即使从欣赏的角度来说,庄稼也比名花异草更有淳朴的美感。」

    张云起笑了笑,抬腿走进院落里。

    「这个辣椒秧呀,还是上次我去你老家云溪,特意买的方圆辣椒秧苗。」胡宪峋见张云起进来,也没停下手里的活,他一边拿着耙子给辣椒松土,一边说道:「我也吃的辣,不过你们的辣椒不好养活,今年里津水分足,根系受影响,好多都麻烂掉了,土壤要求也高,要那种氮、磷、钾充足的墨土、淤泥地呀。」

    张云起听着胡宪峋的话,脑子里想到的却是整个湘南地区的农业土壤问题。因为以这个老人的身份,视角不可能局限于这一亩三分地的庄稼死活。

    他感觉的出,这个老人非常注重三农问题,经常盼念着农民能不能有一口饱饭吃,只是湘南地区的三农问题受地域影响实在太大。这么说也不太对,自古以来,在田里挖刨的中国农民,哪个不是靠天吃饭的呢?

    张云起想到这里,说道:「土壤歪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像您说的那个墨土,主要在三角洲平原,淤泥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流域,而龙湾云溪一带,有大面积的黄棕壤,在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和棕壤粘化作用下,自然肥力也比较高,适合栽种方圆辣椒,但是我们湘南大部分地区都是红壤土地和黄壤土地,肥力差,养地难。」

    胡宪峋笑了一声,拄着耙头说道:「你对这方面还有研究?」

    张云起接过小保姆递过来的茶杯:「我们高中地理有中国土壤分类及地带性分布这些知识,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的。我觉得湘南地区的这些三农问题还算好解决,只是一个农药化肥等农资下行供应链体系建设的事情。」

    胡宪峋瞬时间就抓住了张云起的话外之音:「湘南地区的三农问题不好解决的地方是什么?」

    张云起没有迟疑:「人口。」

    胡宪峋扭过头来,那双锐利的眼睛看着张云起。

    张云起放下了茶杯,说道:「前些天我看了一组数据,我们湘南地区外流人口已经达到了603.1万人。当时很惊讶。」

    胡宪峋问:「怎么说?」

    张云起说道:「在那组数据当中,我还发现人口外流的前六名,都是广东地区。这点似乎很难避免。这也让我意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沿海地区得益于区位优势,经济只会越来越强,制造业迅猛发展,而制造业需要大量的人口支撑,我们湘南毗邻广东,不可避免的,会成为广东的人口加油站,因此可以预见的一点是,我们湘南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将会因此而大量流失掉,农村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我认为,在这样的情形下,再谈如何振兴农业、美丽农村、富裕农民,是很困难的。」

    「振兴农业、美丽农村、富裕农民。这个畅想好哇!」胡宪峋拄着耙头,抬眼望向天空,天空有美丽的夕阳,他笑了起来:「还是年轻人视野开阔,不拘泥于细节,能够宏观地直指问题核心。」

    「没有让您觉得我口无遮拦就好。」张云起笑了笑。

    其实这番话他曾经对初见说过。那时候更多的是对他自己说的,他需要坚定自己的想法和要走的路。

    当然,人口的问题是很浅显直观的。

    它真实的反应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后世,随着大部分年轻人进城搬砖,农村逐年凋敝,空心化日渐严重,除了过年返乡人群凑出来的热闹以外,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荒凉寂静的,而在时代周期步入紧缩,经济发展面临下行的压力下,大多数进城的年轻人又选择躺平,不愿意结婚,不愿意生育,不愿意当所谓的「韭菜」,人口这一基础性、结构性问题的严峻性便凸显了出来。

    至于眼下,这还是一个「少生孩子多修路」、「晚生晚育,少生优生」等计划生育标语随处可见的时代。

    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