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多。

    在对未来之路的选择上,孙秉云对那种近乎掠夺性的灰色手段不太感兴趣,他现在唯一希望的,就是将自己的南平创业打造成一个集轻纺、广告娱乐、地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实业集团。而若是再细化一些,他打算首先把东华针织厂打造成一个轻纺集团,将来国家在股市政策上对民营企业放开之后,他就要将华东针织厂推出上市,从而实现一个融资的目的。

    从现实来看,孙秉云所要走的这条路,相对来说要稳妥很多,但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东华针织厂目前还不过是一个资产几百万、员工不到千人的中小型企业,而按照卫振宇透露出来的消息,国家将在近三五年内,便对民营企业敞开入市渠道,但相对来说,民营企业要想实现上市融资的目的,相关方面的标准也会卡的很严。这样一来,孙秉云与他的南平创业集团就将面临一个躲不过去的难关——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东华针织厂做大做强,至少要让它有资格拿到上市的通行证。

    毫无疑问,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东华针织厂做大做强,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一系列大规模的并购,而要想对外展开企业并购,即便是不谈企业自身的消化能力以及对市场的真正占有率问题,总也逃不过一个资金的充裕与否问题。

    在培训班学习的这段时间里,孙秉云结识了浙轻纺的总经理姚书轶。相比起东华针织厂来说,浙轻纺集团无论从规模还是整体实力来说,都要算是一个老牌的轻纺巨头。这家企业原本名为宏业纺织,其建成历史可以推朔到解放前,已经有了将近六十年的历史。在改革开放初期,它本是一家部属企业,效益最好的时候,曾经实现过年利税过千万的绝好成绩,八几年的时候,年利税上千万可是个了不得的成绩。而到了八十年代末的时候,中央将一系列部属企业下放到地方,浙轻纺也是其中之一。由于下放到地方之后,企业在经营上没有改变策略,同时又无法享受到过去那种体制内以计划为主导的特殊优待,浙轻纺由此走向没落,到目前为止,这家员工上万人、固定资产一点八个亿的大型轻纺企业已经陷入绝境。

    作为浙轻纺现任的总经理,姚书轶是文革后国内恢复高考时北京大学的正牌毕业生,要说个人才能那是绝对不缺的,但他在浙轻纺总经理的位子上坐了将近五年,等于是一步步看着这家大型国企由衰落逐步走向更加衰落的。

    这次江浙之所以把他送到培训班里来,估计就是想要看看有没有机会甩掉浙轻纺这个沉重的大包袱。

    因为有心在轻纺领域内有所作为,孙秉云在培训班的这段时间,重点与姚书轶接触过,从他的口中,孙秉云也了解到了浙轻纺目前所面临的若干难题。

    按照姚书轶的说法,浙轻纺在过去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持续亏损,而且亏损额度逐年上升,截止到今年上半年,企业亏欠银行贷款正式超过十二个亿,而目前企业的整体资产即便是算上厂房、设备以及仓库内挤压的产品、原材料,总数也不到两个亿,这其中还不包括设备老化、厂房年久失修等一系列应当作出的折算。

    如果说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浙轻纺其实早就应该宣布破产了,但是江浙以及浙轻纺立足的归原市决不能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目前归原市全市人口不过140万,如果浙轻纺宣布破产,它过去所欠下的十二亿贷款折算下来,归原市全市每个人的人头上都得承担将近九百元的债务。所以现在归原市等于是在硬扛,全市下属十一县市,其中九个县是国家级农业贫困县,每年国家下拨的财政扶贫款,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被市里截留扔在了浙轻纺这个黑窟窿里。当然,这样的手段不仅仅能够让浙轻纺苟延残喘,同时也能为某些人争得政治利益,有这部分财政扶贫款顶着,浙轻纺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向银行申请“过多”的贷款了,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成绩”,就是企业扭亏为盈的迹象,有人能因此得到升迁。

    当然,姚书轶也不希望浙轻纺破产,厂里还有一万六千多在厂职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