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以及耕牛,如此一来,没有动用江东府库一文钱、一粒粮,便妥善安置了几十万流民,此外还白得了数万顷良田,更以低价卖田之举讨好了江东士族!”

    袁否的眼睛一下就亮起来,问道:“此法真有这么好?”

    阎象叹道:“公子,这还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有了巢湖沿岸这数万顷良田,再以数十万淮南流民为佃农,今后数年,孙氏每年可得粮数百万石,此后用兵江北,乃至北图中原,将再无军粮短缺之虑!”

    袁否、金尚闻言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金尚皱眉道:“子音,欲推行此屯田法,怕是不易吧?”

    “诚然不易。”阎象点头道,“此法与普通屯田完全不同,除了需一能吏统领全局外,还需辅以大量小吏,否则根本不足以理顺局面。”

    袁否的关注点却又不同,问阎象道:“子音,此法我们可否效仿?”

    阎象沉吟片刻,摇头说:“公子,请恕在下直言,我们怕是无法效仿。”

    袁否皱了皱眉,不信道:“巢湖有沃野,居巢也有沃野,孙策有流民,我们居巢也有大量的流民,为何孙策可行此屯田之法,我们却不可以?”

    阎象苦笑说道:“公子哪,此法之所以无法效仿,却是因为江东士族相信孙氏,都愿意拿出耕牛、农具以及粮食去巢湖买田,而如果公子在居巢造田,请恕在下直言,只怕没几个士族敢问公子买田,至于原因,公子想必也是清楚的。”

    阎象虽然没有明说,但他的言外之意已经很明显了。

    江东士族之所以肯去巢湖买田,一是因为他们有买田的意愿,而最主要的原因却是他们相信孙氏,认为从孙氏手里买的田地可以一直传给子孙,而袁氏,却没几个人看好,万一哪天袁氏被孙氏赶出庐江,他们从袁否手里买的田地也就打了水漂。

    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孙氏席卷江东的大势已成,江东士族都不愿逆势而动。

    “果真无法效仿么?某却不信。”袁否却不信邪,冷笑着说道,“铁人王进喜说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某就不信,同样一件事情,他孙策能够办成,我袁否却办不成!”

    金尚、阎象面面相觑,铁人王进喜又是谁?

    王进喜?先贤古圣里面似乎没有这一号啊?

    阎象问道:“公子,你果真要效仿此屯田法?”

    袁否说道:“某又岂是信口开河之辈,还望子音替某总领全局。”

    “公子若真欲推行此屯田之法,在下自当效犬马之劳。”阎象长揖到地,又道,“不过此法最难处,却是最初的半个月时间,这段时间,新田尚没有开垦好,而所招募的大量流民却需要养活,且还得让他们吃饱肚子,请恕在下直言,单凭元休公从乔氏那里借来的这三千石粮食,怕是远远不够,按两万流民计,半个月至少也要一万石才够。”

    袁否默算了一下,一万石约合后世的27万斤,按两万流民半个月计算,每个流民每天只能分得一斤还差点,的确是不能再少了,再少就无法保证体力了。

    一万石粮食对于孙策来说,不算什么,甚至刘勋也能够拿出来。

    但是对于当下的袁否而言,一万石粮食却委实是一个天文数字。

    不过袁否并不是个能被困难吓倒的人,他对阎象说:“子音,你只管挑选人手,先去招募流民,流民的口粮,某来想办法!”

    “诺。”阎象揖了一揖,领命去了。

    目送阎象的身影远去,金尚忧心忡忡的道:“公子,你真要推行此法?”

    袁否反问金尚说:“元休公,除了这个办法,难道还有别的办法可以缓解军粮匮乏之窘境?难道还有别的办法可以获取庐江士族的支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