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无论文武,其实都在压着。

    尤其是中书这边儿,更是顶着皇帝陛下的迁陵之议,开始了长安城的改造工程,更不会去节外生枝,给皇帝陛下以借口。

    于是,京军的苦日子到了,多数兵卒,都成了工役,京军从建立至今,就从来没这么苦过。

    不过,也没什么可抱怨的,实际上,长安城的建造,历代都和身为天子羽翼的天子亲军脱不开干系。

    区别只在于,上位者恤民与否罢了。

    李金花将出城透气的种七娘扔在城外当工头,自己则带着亲兵卫士回府休息。

    而这个时候,身为晋国公府主人的赵石正在给儿子上课。

    当然,如今能安安静静听赵石教诲的儿女,也只有他的长子赵君玉了。

    此时的赵君玉,已经一步踏上了仕途。

    吏部文书已下,赵君玉将要出任银夏路宁胡县知县,启程在即。

    西北各路,银夏地区,乃塞上粮仓无疑,宁胡县银州和夏州之间,靠近延州,是正经的产粮之地。

    选择此处为官,也没少费了晋国公府幕僚们的心思。

    当然,宁胡县再好,也比不得秦川南北两路以及蜀中各路,这些地方,大秦治理多年,治下平和而又繁盛,非是其他各地可以相比。

    但对于有志向而又有选择余地的人来说,多数不会选择这些地方,显不出自己的本事嘛。

    河洛其实不错,空缺也不少。

    但作为大将军赵石的儿子,到河洛任职,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大同那里也还成,不过,那是晋国公府封地,更不合适。

    这么挑选下来,银夏路的优势也就出来了,虽说银夏一路的宣抚使是折沐,但他与折家其他人不同,乃赵石旧部,他的任职经历,处处都有着赵石的影子,断不会无缘无故为难赵石的儿子。

    而宁胡县,又是银夏路通往延州的必经之路上。

    这个地方,和西北其他地方比起来,人口一样不怎么多,也残留着些战争的痕迹,这也为任职之后的政绩,有了一些铺垫。

    这里不但可以施展拳脚,最重要的是,没那么多的危险。

    可以在政事上有所建树,武事上,也可以剿除匪患,立下功勋,由此可见,选择此处,着实没少花费了心思。

    相比其他人,晋国公的长子,可谓是占尽了优势。

    乍一看,大将军赵石的长子,本该如此,但只要细想一下,大将军赵石的儿子,出任地方知县,怎么听都有些别扭。。。。。。。。

    父子两个,这会儿谁也没想那么多,这么多年过去,赵石对这个儿子的前程,已经不抱太多的希望。

    这个儿子在他眼中,既没有多大的野心,也没有多大的魄力,在仕途上,一步步往上挪其实挺适合这小子的。

    而在赵君玉这里,也满心的无奈,这和他想象中,走上仕途的那一刻,差距也太大了。

    大考没参加也就算了,选个地方为官,他插嘴的余地都不多,怎么着都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

    实际上,父子两人的心底深处,都有着那么几分不满意。

    这几分不满意此时其实已经稍稍显露了出来,书房中很安静,赵君玉肃手而立,微微垂着头,赵石则看着一封信笺。

    父子两人都没说话,气氛稍稍有些异样,或无心或有意,谁说的清楚呢。

    信笺是剑南路布政使宁向岳亲手所书,比朝廷文书早到了一些时候。

    蛮王博萨病故了,南蛮诸部有了些骚动,不过,早有准备之下,南蛮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

    在大秦成武八年初夏,蜀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