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太过大惊小怪的,到是和得胜伯素有间隙的另外一个陛下心腹之臣,好似不知不觉间,落后了一步,估计心里正难受才对。
不提朝臣这幸灾乐祸的心理,今日赵石入宫伴驾,却是小有不同,改元之后,又要广选秀女入宫,近些日子,宫内也有要晋升妃嫔的传闻传出来,而看上去,皇帝陛下的兴致也是极好的。
而今日伴驾的也非是赵石一人,还有已经晋为礼部郎中的前翰林待诏李士芳李大人,还有大学士,参知政事王文轩王大人,其余还有两位,皆是礼部重臣,其间所谈之事也就不言自明了。
一半天下来,赵石话没说几句,弄的他还有那么几分不自在,文官武将,天然就尿不到一壶里去,不说职责不同,说话的方式就差异巨大,之乎者也的,武将们听着就烦,而武将们的言行举止,文官们又怎会瞧着顺眼?
所以赵石这回是着着实实当了一回陪衬,不过他现在却还有着个国武监督学的身份,国武监又是在礼部辖下,想彻底把自己划到武将行列里,就算他自己答应,旁人估计也不答应的。
都开始办学了,还能是纯粹的武人吗?办学在文人眼中,那是一件顶顶神圣的事情,就像有人曾言,圣人可为师,余子碌碌,授业而已,在这里的圣人可非是单指孔孟那种无人可及的存在,而是宽泛了许多,指的却是那些自开格局之辈,开宗立派的算,著书立说的也算,当然,开办书院,得享大名的也算。
而办学,无疑是这里面最便宜的一种途径了,也就是说,现在就算文理不通有如孩童,年纪轻轻嘴上没毛,甚至连字都写不好,但人家确确实实的掌管了一间学府,在文人眼中的地位立马就不同了。
所以,办学在文人眼中那是地道的盛举,而有史以来,像赵石这般,以一介武夫的身份来办学的,可说是绝无仅有,这感情就有些复杂难言。
赵石也知道,自国武监祭酒,镇北大将军折木清故后,礼部那里曾向景帝推举过国武监祭酒,却被景帝驳了回去,国武监祭酒之位一直空悬至今,这不光让礼部一般文官中的文官们有些疑惑,赵石则问于南十八,陈常寿两人,南十八道了一句,非他,帝王术尔。
等细一解释,赵石也就明白,国武监乃圣上钦点,而又给了他一个督学的头衔,但说到底,国武监到底能办成什么样子,估计皇帝陛下心里也不托底,而这国武监的一应章程,几乎都出自赵石之手,之前上面有一个折木清,还算名正言顺,等到折木清病故,这国武监祭酒的职位也就颇费思量了。
换个什么都不懂的文人来,未免把这国武监办坏了,武人?能压住赵石的现在又有几个?
至于将赵石提为国武监祭酒,皇帝陛下估计又不愿意,这里面的意思不好说,有为这个心腹之臣着想的意思在里面,一旦国武监办不成,只要赵石不是国武监祭酒,也就还有转圜的余地不是?
除却这一层意思,估计也有提防的味道在里面,反正,皇帝陛下这里模棱两可,国武监祭酒的职位也就悬在了那里。。。。。。。
这些都是闲话,回到正题,面对年轻的国武监督学,礼部的两个大臣到也没多说什么,但那位参知政事王大人却多说了两句,细节不谈,在皇帝陛下面前,也说不出什么多余的来,但知瞧那架子,也就能让人清晰感觉到训导的意思。
换句村俗些的话来说,那就是倚老卖老,提携后进的意味很浓,换个旁人也就罢了,但对于赵石来说,他那些之乎者也的大道理真不如不说,心里不以为然,但却也没表现出不耐烦来。
不过人家王大人年纪胡子都一大把的人了,不但有倚老卖老的资格,而且心思也不会真那么简单,在这位年轻的大将军面前稍微摆了摆架子,转头就将话题拽到了国武监上面,着实在景帝面前夸了两句,绕了一圈下来,赵石才听明白,王老大人是觉着去岁国武监招收落第士子的主意不错,今岁不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