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邦四人进入驿馆后院,却发现白墨所住的上房关着门。

    萧何当下就要上前拍门,却被刘邦轻轻制止了,刘邦道:“看这时辰,这位白先生怕是刚刚睡着,还是让他多睡一会吧,别叫醒他。”

    陈平道:“大王,那咱们还是去前院等吧。”

    刘邦摆了摆手,道:“不用了,就在这里等吧。”

    说罢,刘邦便站到了白墨上房的廊檐下,萧何、张良、陈平无奈,只得跟着刘邦站到了廊檐下,这一等竟然就是半个多时辰!萧何、张良、陈平脸上已经隐隐有了不耐之色,刘邦却是神情自若,好像还挺无谓的样子。

    又过了大约半个时辰,天上忽然乌云四合,接着便下起了倾盆大雨,不时有狂风裹着暴雨泼进廊檐下,刘邦四人很快便濡湿了全身。

    萧何皱了皱眉,又要上前拍门,却还是让刘邦给制止了。

    张良、陈平苦笑之余,也有些感动,汉王能以国君之尊,却这般屈节等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关东士子,这等礼贤下士,纵然是周文王也不过如此吧?

    想到这里,张良忍不住看了一眼前方微微开启的窗户,这个白墨,若是再不现身,那可真就是恃才傲物的狂生了。

    白墨若真是这样的狂生,纵有才学,只怕也是有限。

    张良思量间,上房的房门果然被人从里面轻轻推开了,一名“睡眼惺忪”的白衣秀士从门中施施然走出,看到门外廓檐下肃立的刘邦四人,顿时间“愣了愣。”然后问萧何道:“萧国相,您这是……还有这几位是?”

    萧何没有回答,只是轻哼了一声。

    刘邦却捋了捋脸上的水珠,向着白衣秀士抱拳作揖道:“这位想必就是关东来的游学士子白墨白公子吧?在下刘邦……”

    “原来竟是汉王当面!”白衣秀士赶紧拱手作揖,道,“失敬。”

    当下白墨将刘邦、萧何、张良、陈平四人让进了房里,又请刘邦入席上座,萧何、张良以及陈平则陪坐下首,刘邦又将张良、陈平介绍给了白墨,白墨赶紧起身,作揖道:“原来竟是张、陈两位先生,久仰大名,久仰大名。”

    张良、陈平也相继起身回礼,然后再次入席。

    刘邦沉吟了片刻,关切地道:“听国相说,先生有‘均瑶役、平算赋’二策,可解关中钱粮壮丁匮乏之困局,此事当真?”

    “当真。”白墨点了点头,道,“只是此二策说来容易,执行却难。”

    说罢,不等刘邦发问,白墨便主动将均瑶役、平算赋的利害跟刘邦、张良、陈平和盘托出,主要就是此举将会极大损害世家、士族利益,而关中世家、士族势力却远非关东各国可比,因为秦世皇统一天下后,曾强迁天下豪族入填关中。

    张良、陈平皆深以为然,要想均瑶役、平算赋的确不易!

    刘邦更是深深地蹙紧了眉头,关中世家不少,士族更是多不胜数,当初如果不是因为约法三章讨好了关中绝大部份世家和士族,刘邦也不可能迅速平定关中,后来项羽大军离开关中之后,他也不可能这么快逆袭关中得手。

    刘邦能有今rì今时之地位,跟关中世家、士族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可如果推行变革,均瑶役、平算赋的话,那就是把关中世家、士族往死里得罪了,被人骂忘恩负义、戳脊梁骨刘邦倒是不怎么在乎,问题是关中的世家、士族一旦联手反扑,大汉国立时就会陷入动荡不安的危险境地了。

    这可真是个两难的选择,变革,有可能引发举国动荡,不变革,则大汉国就很可能被关东各国尤其是楚国抛在身后,如今,楚国的变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齐国、梁国、赵国和燕国也没有闲着,都在那里锐意变革呢。

    白墨又道:“大王,变革虽难,却也并非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