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战败或者主将阵亡而导致士气瓦解,却从未听说会因为对峙而军心涣散。”

    “可是……”铁牛急道,“上将军,咱们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

    毕书笑着摆了摆手,道:“不着急,你别忘了白墨可是本将军的师兄,我二人同出鬼谷门下,无论是兵书战策还是智计谋略,基本上都不分伯仲,要想打破我师兄镇守的上庸,可没那么容易,总之,到了该当出战时,本将军自然会下令。”

    “嘿。”铁牛叹口气又跺了跺脚,有些闷闷不乐地走了。

    目送铁牛的身影远去,毕书脸上的笑容却慢慢地淡了下来,他之所以选择对峙,而不是强攻上庸,白墨难对付其实只是原因之一,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毕书根本没法对人说,那就是这一次,他必须保证汉国灭亡,而他这一路大军又不能斩立战功。

    至于说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故秦大将白起的前车之鉴。

    长平大战之后,赵国元气大伤,白起正准备趁胜灭掉赵国之时,却最终却等来了秦昭王的撤兵诏令,以致错失了灭掉赵国的最佳时机。

    真是秦昭王不懂得战机稍纵即逝的道理吗?

    当然不是,秦昭王当然知道战机稍纵即逝,若是错过这次机会,秦军为了灭掉赵国就会付出更大代价,但是秦昭王别无选择,因为白起的战功太大太高了,秦昭王发现他已经没什么可以封的了,如果再让白起灭掉赵国,他干脆就只能退位让贤了。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秦昭王才个在灭赵的关键时刻召回白起。

    回到咸阳之后,白起也终于回过味来了,所以当秦军战事不利,秦昭王不得已想再次起用白起时,白起就死活不肯领兵出征了,因为白起已经看得很清楚,若他领兵出征,战事若不利得死,战事若胜利他还得死,只有托病不出,或者还能够保命。

    不过遗憾的是,白起高估了秦昭王的心胸,最终还是被赐死了。

    毕书仕楚也有十多年了,毕书对楚王项庄的心性也有了足够的了解,毕书非常清楚,国公已经是功勋大臣们所能够获得的最高级别的爵位了,至于说比公爵更高级的王爵,那就是楚王的逆鳞,谁敢凯觎谁就得死。

    毕书现在已经是国公了,若他再斩立战功,平定关中楚王登基称帝之后,必然还会有新一轮的封赏群臣,届时他毕书必然要再晋一爵,从国公再晋一爵不就封王了?那不是触摸楚王的逆鳞,不是自己找死么?

    所以,毕书只想将白墨的汉军主力牵制在上庸,从而给其余各路伐汉大军创造机会,毕书甚至已经在考虑,等其余各路大军打进关中、白墨被迫回师咸阳时,他是不是需要来一个轻敌贸进,让他的师兄打一个伏击?

    ##########

    白墨正站在东门箭楼上眺望城外的楚军大营。

    楚汉两军已经在上庸对峙了一月有余,潼关、北地、上郡各个方向也是风平浪静,无论是楚军、韩军、燕军、赵军、北貂军还是月氏人,至少从目前迹象看,还根本没有突破汉军防线攻入关中的迹象,咸阳依然是稳如磐石。

    可不知道为什么,白墨内心总是感到一丝隐隐的不安。

    白墨总觉得自己好像疏忽了什么,可是每次反复梳理自己的思路,却始终找不到自己在哪里疏忽了。

    望着城外密密麻麻、重重叠叠的楚军营帐,白墨再次开始梳理自己的思路。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阶梯上忽然传来了蹭蹭蹭的脚步声,回头看时,只见御林中郎将叔孙婴已经挎着剑大步上了箭楼,及至近前又拱手作揖道:“丞相,城中的存粮眼看就要接济不上了,再这样耗下去可不成。”

    白墨又是一阵没来由的心烦,大汉国国势唯艰哪。

    定了定神,白墨问叔孙婴道:“叔孙将军,城中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