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自然地,刘封也失去了今后退往辽东、朝鲜的退路。

    为了最终的胜利,刘封可以守底线,刘封身边的人可不会守底线。

    赵云不做犹豫,还是回答:“是,臣明白。”

    刘备也就遣退赵云,关兴送赵云离去。

    关兴这边离去,接替夏侯献成为驸马都尉的法邈趋步来见刘备:“陛下。”

    法正孝期结束,法邈以亭侯的身份入仕,征入内廷担任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关兴一起负责典持刘备的日常宿卫和出入仪仗。

    没错,堂堂大汉皇帝的宿卫工作就握在两个少年手里,一个十八岁,一个将近十四岁。

    暖暖阳光晒的刘备昏昏欲睡又懒洋洋十分惬意,不愿多语,将田信的奏表递出,询问:“卿可愿前往湘州,将此事询问明白?”

    “臣愿往。”

    法邈应下,才摊开这封白纸奏章阅读,不是一张白纸,而是素绢裱裹硬木片制成的折子,素绢质地的折子里夹带书写奏表的白纸。

    这份奏表……奏折外表精美,还能重复利用,里面夹带的白纸取用方便,原理虽说跟折扇一脉相承,可真的非常令人惊奇。

    物美而实用,法邈细细打量奏折的工艺,看一眼就能明白……事情就这么简单,可谁又能想到硬木片、素绢还能制成这种实用的东西?

    奏折中除了田信对刘备的陈述外,还有相关蛮夷制度的改进政策。

    第一是以军功册封积极效力的蛮夷酋首为封君;功勋略逊一筹者,封为士。封君赐姓赐氏,士赐氏,在姓氏、名称方面与大汉靠拢,方便今后同化。

    封君为一部、乡邑之长,士有上士、中士、公士之分,为村落头人。

    第二是荆蛮、五溪蛮、百越之民愿编户造册缴纳税租的,则受汉律保护,称之为汉土之民;其中愿意服徭役的,则与汉一视同仁,能有被推举为孝廉、方正的资格。

    第三是凡为汉军出力,征战过的土民及后裔,允许自取姓氏,子嗣血裔称之为汉僮。州郡于土民中募兵时,优先选拔汉僮。

    退役的汉僮,另造户帖,名列汉籍。

    尤其是第三条,哪怕你外祖父的外祖父是汉僮,那你也是汉僮,有资格拥有自己的姓氏。

    你想用什么姓氏都可以,为了纪念老家山上的杉树,你可以弄个上杉氏……或木氏、林氏,或大林、小林什么的。

    等过个百年左右,官吏们誊抄户籍档案时嫌麻烦,会帮你简化的。

    不管怎们弄,必须要让蛮夷之民拥有姓氏文化,拥有姓氏承载的荣耀感……而姓氏来源于为汉军效力,即荣耀与汉一体。

    有姓氏的封君、士族、汉僮群体占据主要资源,自然能不断繁衍、扩大;原有的土民群体被挤压,会渐渐消亡。

    也不能说消融,应该是通过结婚的方式,被这个有姓氏的群体兼并、融合。

    最少七八代人,南方就没土人了,就剩下拥有姓氏的封君、士族、汉僮。

    有姓氏,可能学汉字,也要说蹩脚、走音严重的汉话。

    同化,就这么从姓氏、血脉传承两个方向贯彻、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