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回的消息,却让陈平愈发感到不安。

    具萧关方向传回的消息,战斗发生在萧关外约五十里的原野之上;而现如今,萧关已然落于代军大将宋昌之手!

    在萧关不再可通过的现在,陈平若想探知战斗发生的细节,无论是找目击者询问,亦或是赶到战场实地勘察,都只能选择派人东出函谷,然后围着关中东北方向的天险绕道数千里,方能抵达。

    长安至萧关本就几近千里,至函谷关亦近千里,从长安自函谷绕道至萧关以外,几乎等同于在后世从北京出发,借道上海再去内蒙!

    即便是令单人单骑星夜飞驰,换人换马传递信息,这样的路途,一个来回也至少需要一个半月甚至两个月。

    而代王大军,此时离长安可就只有数百里了···

    脸前吊着一根名为‘皇位’的胡萝卜,就意味着代王必然会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抵达长安,将‘代王登基’做成既定事实。

    如此一来,留给陈平的时间根本没剩多少。

    最多不过十日,代王就会抵达长安;若是领一支先锋轻装先行,更是有可能在七天之内赶到,后续部队也将很快跟上。

    陈平已经没有时间,去验看小皇帝与代王之间的战斗细节——甚至就连‘不知所踪’的小皇帝之下落,陈平都已经来不及追究。

    最多三日之内,陈平就要做出最终的决定:究竟要不要顺从大势,加入到代王刘恒的阵营,并接受将来未必会太好的结局。

    虽然不甘心,但陈平终是只能无奈的承认:除了点头之外,自己已经别无选择。

    当初被陈平策划外出的灌婴大军,以及原本应该被周勃带走,最终却被小皇帝带到萧关外,并尽数葬送的大军,成为了陈平此时尴尬境遇的罪魁祸首——在拥兵数万,且是刚经历一场血战,以绝对实力击溃中央近十万大军的代王刘恒面前,长安,几乎没有了‘武力抗争’的余力。

    北军原七部校尉,灌婴带走了两支,小皇帝带走了两支,仅剩的三部校尉,还得留一部值守长安,维护治安秩序。

    至于原南军为班底,以飞狐军强弩校尉为框架,新组建而成的强弩都尉部,也只剩下一部校尉留守——核心力量:羽林校尉!

    即便是留守长安的羽林校尉,也已经在皇党一系官员进入未央宫中,吃睡皆于宫墙之内时起,就尽数被派往长安、未央两宫,高庙,以及长安城南的社稷戒严。

    如果陈平不愿接受这个最终结果,那摆在陈平面前的选择,就只剩下一个:以北军可调用的两部校尉共四千人,去硬刚代王刘恒的数万大军!

    在灌婴大军以及小皇帝大军先后两次征调长安青壮,以充民夫、武卒之后的现在,就连抽调青壮民夫,都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小皇帝出征前,更是连民夫都没有抽调!

    若陈平真豁出去,倒也能武装出数万乃至十数万武装平民,但撇开这样一支涵盖老幼妇孺,男女老少的‘军队’能否在刚大败中央正规军的代军面前讨得便宜不论,光是付出和代价,就完全不成正比。

    因为陈平没有丝毫的理由,抗拒代王刘恒入继大统。

    ——陈平本来的计划,就是要让代王刘恒成为皇帝!

    如今虽然情况稍有不同,但最终结局还是符合陈平的预想;如今汉室的诸侯王之中,也只有成年的代王刘恒,能保证汉室不会自此愈发贫弱,太祖高皇帝之社稷汉祚,不会因为一个未成年的皇帝登基而走向衰败。

    除了代王刘恒外,无论是远在南方的淮南王刘长,亦或是函谷关外的朱虚侯刘章,都不是皇帝的合适人选——即便年纪符合要求,二人与陈平之间的恩怨,尤其是刘章与陈平之间的恩怨,将‘刘章成为皇帝’这种可能性彻底变成零。

    也就是说,即便通过武力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