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在草原却领先时代数个世纪的防守军械感兴趣。

    训练骑兵的人,自然是毋庸置疑:历史上的弓高侯,应该能完美胜任。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养马,及养牛之人。

    在汉匈两国的往来国书中,匈奴动辄‘控弦四十万’;在历史上,匈奴更是被称之为‘百蛮大国’。

    要想击败如此强大的匈奴,汉室需要的不是几十几百匹马,甚至不是几千几万。

    而是数十上百万的马匹保有量,才有可能满足遴选战马的需求,组建出十万到二十万人以上的骑兵部队。

    几十上百万匹马,汉室自然不可能全部都通过‘进口’——如今长安,稍好一些的马便动辄数百金,都靠买,把刘弘连同未央宫打包在一起卖了都不够!

    所以,只能是从草原,如月氏这样危在旦夕的‘邻居’手中,不间断的购入马匹,然后自己蓄养,并培育马种。

    马驹买进来,没有草原倒不是大事,关键还是得有人会养。

    牛自然好养活,随便吃点啥都能耕地,至不济,也能给军队做肉食。

    马就不一样了:吃的得好,住的得好;甚至为了保护马蹄,走的路都得挑!

    只能说,相较于牛,马绝对算得上是娇气的牧畜。

    而假设如今,汉家会养马的人有十万,那必然是五万在匈奴幕北的韩王部,另外五万在幕南东胡王部。

    要想在不远的将来,轻轻松松爆出足以平推匈奴人的骑兵,韩王南归汉室所带回来的部众,绝对是刘弘必不可少的助力。

    此事,关乎汉匈战略格局!

    但刘弘所面临的局势,又与历史上韩王率部归汉时大不相同。

    历史上韩王归汉时,文帝刘恒登基已有十数载;汉家继承自秦的二十一级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早已被刘恒破坏殆尽。

    ——先是刘恒登基之初,为了与陈平、周勃等权臣抗衡,大肆分封薄昭等外戚为侯;后又有晁错为了解决边防部队粮食短缺之困,提出《输粟捐爵》之策。

    分封外戚,使得‘非功勿侯’加上了一个‘如果不是皇帝亲戚’的前提条件;输粟捐爵,更是将军功勋爵制度最后一丝脊梁敲断!

    五大夫甚至左庶长这种在秦时,需要凭借十数级首级才能换来的爵位,在文帝在位时的汉室,廉价到‘输粮米百十石便可易得’的地步。

    全国范围内爵位都不值钱,低贱商贾都能身负高爵,出入高门;天子外戚毫无功劳,便可裂土封侯,以承一脉之先河。

    如此大环境之下,韩王率部南归,得到两个侯爵的位置做安慰奖,自然不会有人反对。

    但这一世,韩王部却很可能因刘弘一句“单于好像快死了?”而提前回归汉室;汉室对于封侯的态度,其严谨程度,却丝毫不亚于开国之时。

    当今天下人皆知:梧侯阳城延以匠人之身,凭借督造未央宫的功劳,得封为彻侯。

    但没人知道,汉室数百家彻侯勋贵之中,最不受人待见的,也恰恰是阳城延。

    食邑五百户,身彻侯之尊在阳城延,每每在勋臣宴会之上,被那些食邑两百甚至一百的关内侯乃至于封君当面羞辱,却只能暗自忍下,丝毫不敢反驳对方‘粗鄙匠人’的鄙视。

    ——说到底,对于自己得到侯爵之位,阳城延心底也是虚的···

    如今吕氏尽皆授首,就连当今太后的亲兄张偃,其被吕后敕封的鲁王之位,也早在年初被剥夺。

    若非当今天子念及太后势弱,以捡拔母族为由复封张偃,只怕宣平侯一脉的家祠,就要自此断绝···

    现如今,汉家光彻侯一爵便百人以上;无丝毫武勋在身的,唯阳城延一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