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坐稳皇位开始,那些有想法的聪明人,便已经开始行动了。

    别的不说,就如今长安城内的人数,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正常情况下,关中百姓在一年当中的流动都很有规律——春、夏基本留在家里种地,秋收之后集中来一趟长安,进行生活物资补给,而后在秋末次序回到家乡。

    除了这种必要的物资采购之外,封建时代的百姓,基本很少有出远门的举动——农民得一年到头守着庄稼;地主得常年在家乡看守田亩;官员得看着治下区域的状况,核算秋收后的税、赋。

    即便是天生具备强大流动性的商人群体,也因汉室依旧严格执行的关禁政策,而很少选择出游行商。

    ——反正只能在关内活动,无论走多远,都没有什么太大利润可图。

    根据往年的数据,长安在每年八月末到九月初这半个月的时间段,会迎来数十万关中百姓的暂时停留;到九月末,这些百姓处理完在长安的琐事,便又会退出长安城,回到各自的家乡。

    但今年,内史属衙的数据就有些异常了。

    ——如今已经到了冬十二月,但长安城内,依旧有将近十万‘外来人口’滞留!

    这就意味着如今的长安,有上千,乃至数千户不是长安人,不是商人,也不是勋贵的‘外来者’,因某种原因而没有回到各自的家乡。

    结合长安这段时间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大事,这种异常只有一种解释:这几千户人家,都怀揣着举家搬入戚里,成为天子外戚的远大理想。

    作为封建时代最大的都城,区区十万人,几千户人家而已,且含杂家仆、下人在内,长安城应付起来非常轻松。

    最有可能产生的粮食供应不足、导致粮价上涨的问题,也因为少府今年所推行的粮食保护价政策,而不再需要刘弘头疼。

    对于这几千家潜在的亲家,刘弘也并没有什么值得考虑的地方——接下来的一个月,自然会有有司部门挨个审查这些家庭的背景,将符合条件的登记造册,并送到太后张嫣面前。

    刘弘需要做的,就只是在二月的选秀中,从脱颖而出的几百个妹子里选十来个,充实自己的后宫而已。

    真正让刘弘头疼的,还是张嫣。

    按照刘弘地想法,既然开宫纳妃势在必行,那也不无不可——即便对十六岁就娶十来个小老婆表示很‘惶恐’,刘弘也只能含泪接受。

    没办法,这个时代的人普遍早熟,且平均寿命并不高,早婚早育,属于时代普行价值。

    刘弘作为皇帝,也确实需要早日生下一儿半女,以证明自己有‘继承江山、传延社稷’的能力。

    入乡随俗嘛,反正早晚都要做,早点也就早点了。

    但张嫣在刘弘后宫的问题上,却展现出了一丝强势:非但要入嫔,还得尽快立后!

    这就让刘弘有些为难,甚至隐隐有些不快了。

    诚然,作为太后的张嫣,希望刘弘早立皇后,完全属于职责范围之内;张嫣的说辞,也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椒房无主,则蚕礼不行。

    ——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汉天子要在朝臣百官陪同之下‘亲开籍田’,以劝民耕农。

    大致意思就是:皇帝劝天下人乖乖种地,甚至还亲自做了典范。

    而作为天下人理论上的‘共母’,皇后就要在功侯夫人陪同下,主持‘蚕礼’,以劝天下为人妻者勤俭节约,养蚕织布。

    理论上而言,张嫣说的没错:没有皇后,那每年一月,天下的女子就都无法得到皇后‘亲养蚕以织布’的示范,从而影响国家的民风建设。

    但刘弘非常清楚:张嫣如此一反常态,甚至隐隐拿出太后身份强压刘弘,逼迫刘弘早立太后,绝非‘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