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后世唾骂,遗臭万年。

    而剩下的两种状况,就已经见‘行贿’的负面影响降的很低了。

    下属孝敬上司,虽然严格意义上依旧属于错误,但从实际状况来考虑,却也不是什么大事。

    或者说,换个角度分析,甚至换个词形容这个行为,就很容易让人接受了——下属为了能在工作中,与上司配合的更默契,而建立了一定程度的私人关系。

    既然是‘私交甚笃’,那贿赂行为,也就可以解释为‘君子有通财之义’了。

    至于地方官员行贿长安官员,也可以理解为‘仰慕京官威严,故略输钱财,聊表敬意’。

    当然,这些用来忽悠无知百姓的说辞,自是逃不过皇帝的慧眼如炬。

    而汉天子也同样默许这种状况的存在,究其根源,主要是两点。

    其一,是官员之间的贿赂行为,没有对国家造成损害。

    ——贿赂用的钱,不是通过挖国家墙角得来,国家并没有因此遭受损失!

    至于行贿导致的钱权交易,也同样不会对国家造成什么影响。

    其二,便是官员之间的行贿行为,非但不会让国家遭受损失,反倒有可能让国家得到利益!

    或许听上去让人匪夷所思,但实际状况,却恰恰如此。

    ——官员之间行贿,能有什么图谋?

    左右不过是谋求升官罢了。

    在后世,这属于‘破坏公平竞争’,但在汉室,这个问题同样不存在——汉室的官场,根本没有竞争可言!

    后世考公,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国家任命官员,那是在很多候选人当中择优选取。

    但在汉室,别说择优录取了,能有人来占坑当官,就很不错了!

    做成什么大事不说,只要不出大的纰漏,就已经足以在汉室,被称为‘合格的官员’了。

    这种情况下,某位高官收受贿赂,把一个一百石的官员,私自提到四百石的位置?

    ——只要那个行贿者能胜任四百石的工作,甚至只是不出什么岔子,那受贿者非但没有以权谋私,反而还要记一个‘为国选材’的功劳!

    汉室基层官员的欠缺,究竟到了什么地步?

    ——与百姓能用钱赎罪一样,有钱人也同样可以花费钱财,合法的、正大光明的从官府领走一个官职:赀官。

    在历史上,通过这个渠道进入朝堂,从而青史留名的官员也是不少——文帝廷尉张释之、武帝大农桑弘羊等,都是通过赀官为郎步入仕途,最终登上人生巅峰的典范。

    既然国家都属于‘钱权交易’的参与者,允许百姓用钱买官,那官僚之间以钱谋权,也就算不上什么大事了。

    而‘碳敬’这种行贿方式,更是与‘私德有缺’沾不上边。

    什么样的情况下,官员会以‘碳敬’的名义,往另一个官员家按车送钱?

    要么,是对方位居高位,位列庙堂;要么,就是双方有一定的私人关系,如师徒、老同事之类的关系。

    如果是前者,那就是‘下属体贴上司’,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后者,那更是涉及到了汉室,几个比法律还重要的道德观念。

    门徒给师傅送钱,那是尽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旧识给高官送钱,那也是情深义重,不忘夕日情谊的象征。

    所以,汉室才会出现这种在后世人看来,与‘民风尚武’‘举国刚烈’严重不符的显现:一到冬天,尚冠里的几位权贵的府邸,门槛都快被前来拜访送礼的官员踏平···

    便是在这样繁杂、热闹,乍一看有些诡异,在汉室却又无比寻常的热乎气儿中,年仅二十二十二岁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