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科学》、《自然》、《自然》大子刊的占比,会达到参考文献总数的50%之多。

    这也算是文献引用时的潜规则:

    投什么档次的期刊,就倾向于引用与之档次相当的同类期刊的文献。

    背后的原因,是编辑对于引用同名期刊的文章更有好感。

    比如你投AM,里面40篇参考文献中有10篇AM,10篇AEM、AFM,那编辑绝对非常的开心,文章被通过的概率就稍微高一些。

    因为有的期刊编辑会有类似KPI的业绩要求,需要影响因子每年提升多少多少。

    尤其是对于新刊来说,前期的影响因子至关重要。

    前期的影响因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本新刊的未来,如果新刊第一年只有2、3的影响因子,想要冲上10,达到一区期刊,基本上不用想了。

    即使对于一些没有没有硬性业绩要求的期刊来说,他们的编辑总还是希望自己期刊的影响因子能够越来越高。

    当然,这种引用文献的潜规则,只是一种倾向,在实际撰写文章的时候,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具体定夺。

    比如,这篇《科学》工作中要用到IDIC-M这种材料,那肯定就要引用对应的文献,哪怕对应的文献是一篇二区甚至三区的文献,那该引用也得引用。

    但如果是在一些有多种引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还是引用同名文献,或者同档次的文献。

    许秋之前投稿的时候,倒是没有遇到因为不引用同名文献,而被编辑直接拒稿的情况。

    不过,许秋听魏兴思说他遇到过,当时期刊编辑发信给魏老师,非常直接的说道:“请尽量多引用我们RSC旗下的期刊……”

    接下来许秋又总结一下有机光伏领域的进展:“在过去的十年中,有机光伏器件的性能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单结器件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已经从大约5%,提高到目前的13%(3,4)。

    这两篇文献分别是自家发表的IDIC-M和IDIC-4F工作,喜提两个自引。

    没办法,当下还没有其他人报道过,效率超过13%的有机光伏单结体系,不然许秋肯定会把其他人给捎带上。

    说完优点之后,紧接着许秋提出了现阶段有机光伏领域存在的问题:

    “然而,有机光伏器件的性能,仍然远远落后于其他主要基于无机材料的光伏器件。”

    “这就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有机光伏电池的性能极限,比无机材料为基础的器件要低。”

    “其根本原因是有机光伏材料的低电荷迁移率,限制了器件的有效层的厚度和有效的太阳光吸收。”

    至此,第一段完结。

    总结起来,第一段的行文思路,就是先写大领域的优点,再写大领域当前的进展,最后写大领域存在的不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最后这里的“不足”不能随便乱提,必须是和后文可以连接起来的。

    换言之,这个“不足”,必须是被这个工作给完全或部分解决了。

    比如,这里提到的不足是“器件的有效层的厚度和有效的太阳光吸收被限制”,那么接下来的叠层策略就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果在这里提“当下有机光伏材料的实际成本比较高”,或者是“采用含卤素溶剂的环境危害性大”等不足,就不合适了,虽然它们客观上也是目前有机光伏的缺点。

    这两点不足,分别可以放在以“低成本有机光伏材料”和“非卤溶剂”为亮点的工作的引言中,比如之后的PTQ系列给体,以及用环境友好型溶剂加工的器件。

    接下来的第二段,许秋承接了第一段的内容,主要讲叠层策略,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