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是【伐夏】好,还是【利民】好啊?”

    随着官家一笑,当即二人剑拔弩张的气氛缓和下来了。因为人被与和自己观念相左的人批评时,都会产生出一个念头,凭什么你说得是对的,我说得就是错的。

    渐渐的殿内,君臣聊天的氛围便好了起来。

    章越道:“启禀陛下,诚有两等,生而知之者为圣人,学而知之者为贤人。”

    “臣连学而知之都未必通,何谈圣人呢?所以【中庸】才说至诚如神!”

    “那卿便与朕讲讲【学而知之】之道?”

    章越道:“陛下,臣以为还是要听言,可以偏信但不可以偏听,听言当正反相攻!”

    人都是有立场的。

    官家有官场的立场,中书有中书的立场。

    如今官家的立场就是主观,是决策层面,而如今中书的立场则是客观,是执行层面。

    人的一切痛苦,都是来自主观与客观不匹配,简单说来是‘想要的得不到’。

    脑子告诉身体去干活赚钱养我。

    身体对脑子说,不,你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饿不死就行)或感觉今天好累(我想躺平)。

    所以执行层面总是倾向于保守,官僚集团口口声声打着儒家口号,让皇帝【节制欲望】,其实是变相的保护自己。

    章越进入中书后,他自然而然从【伐夏】转为【利民】,这是由立场决定。他不是诸葛武侯,人家后面有肯放权的皇帝,所以才有宫中府中为一体。王安石当年与官家也是如同一人。

    但现在你作为宰相,不仅要对皇帝负责,更要对整个官僚集团和百姓负责。

    灭夏战争,不是由官家和章越打的,落实到执行层面的是数百万百姓和几十万兵将和官员。

    你可以用各种手段逼着这些人上战场,可无论胜败,后果你都要担着。有个万一,皇帝下罪己诏就没事了,你呢?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所以不要轻易地越过立场而言事实。

    偏信不可以偏听的意思,你要明白自己立场在那边,再听听另一边的意思,然后正反相攻,彼此参照比较。

    官家想了想道:“这话章卿当年言过。”

    没错,这话当年在经筵上,章越曾与司马光,吕惠卿向官家讨论过。

    章越道:“今臣还有一句‘事在心上练,心在事上磨’!”

    其实无论【利民】还是【伐夏】,都各有利弊。

    利民可以是长期目标,也可以是短期目标。伐夏可以是长期目标,也可是短期目标。

    章越有自己立场,皇帝有皇帝的立场,到底谁对谁错,先不要着急下结论,必须要试一试才知道。

    遇到自己不赞同的观点,不要着急去否定他,因为你不一定是对的,扔硬币都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凭什么你都是百分之五十。如果你事事都未卜先知,那就是‘生而知之’,比圣人还牛!”

    遇事先让他去跑一跑,试一试,让子弹先飞一会。

    最要紧的你要不断去试他,同时建立一条及时反馈和迅速纠错系统来。

    用实践的结果来一步步调整你的方向,最后趋近于【用中】。

    元绛以往没有在宫里与章越共事过,知道对方善辩,但没料到对方如此富于雄辩,竟然讲出这样一番漫漫的道理来。

    “故而伐夏之事也是这般,臣当初言五年,不过是漫而估之。陛下切莫真以五年为之。此事不可制定周密计划,或许明日夏国国内就有剧变或者一直没有。”

    “臣以为不要以计划而束,灭夏之事先进两步后退一步或先退一步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