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完,现在国家的问题是这个吗?
不仅章越,连官家也露出不高兴的神色。
吴奎说完,一旁王陶出班道:“臣附议,陛下求治心切,进人太速,以至于一些小人以圣宠眷顾,得以侧近左右,蒙蔽圣听。”
“陛下应听取上天降下的警告,将左右的小人通通驱逐出朝堂去,流放至岭南崖山这样的地方过一辈子。”
章越听了王陶的话心底反而不气,习惯了,此人在天子面前讲自己坏话不是一两次了。
吴奎,王陶先后说完,肯定少不了科代表司马光。
司马光当然是支持吴奎,王陶的意见言道:“陛下,前些日子,富郑公上疏言,君王本无职事,唯有辨别君子,小人而已。”
“朝廷那么多官员,那么多职位,陛下岂能一一安排分辩安排而去……如今陛下欲求富国强兵之道,下诏求言,开通言路颇具明君之风,然而广采百官所言,所得既多,那么其中有哪里言语是真切,哪里言语是包藏祸心,实难分辨。”
“有些奸计似堂堂正正之谋,有些大奸大恶之徒偏偏一副忠臣的样子,还请陛下仔细分辨。”
听了三位官员进言,官家终于忍不住了言道:“几位卿家,如今的当务之急是辨别君子小人吗?”
“先帝可谓明辨君子小人,但朕登基后见朝廷账面如今赤字如此,覆国只在旦夕之间。朕为了节俭将先帝丧葬之费及登基之后对百官禁军的恩赏,都减作只及当年先帝登基时的三分之一。”
“但即便如此国库依旧空虚,朝廷处处举步维艰,一个绥州不敢收复也罢了,如今朝廷的使臣被杀了还要朕忍气吞声?”
司马光等官员退至一旁。
这时候翰林学士承旨张方平出班道:“陛下,臣曾出任三司使,为国家打理过财政。臣以为国家要想长治久安,最要紧的不是在仁德,而是在一个财字,只要国库充裕,朝廷与百官自也有信心,蛮夷也不敢轻中国。”
官家眼睛一亮,张方平这话说得好啊。
张方平是大臣里善于省钱的,在操办英宗皇帝的丧事上,张方平这里砍一点那边省一点,既办得非常体面,费用又只是原先预算的三分之一。
就这一件事,官家觉得张方平可以重用。
官家心想若张方平可以用,自己为何要去召王安石呢?他问道:“那么张卿有何策充盈国库?”
张方平侃侃而谈道:“臣以为在于节流,臣当年初任三司使时,疏通汴河,整顿漕运,卸任之时,积攒了三年可用之粮,六年足用之马料……”
“臣第二次任三司使时,京中之粮只余一年半,马料只够一年之用。臣又用了不到一年功夫,京城便有了五年存粮……”
张方平大谈的是当初自己两任三司使的政绩。
章越听过张方平不少风闻,对他的才干也是有所知的。
张方平确实是能臣,而且他为当时古今主理财政的官员中少有重视数据。
一般来说,一般官员主国计,只会围绕开源节流两方面模糊来处理。
张方平不同,他检讨财政,将这一年财政收入支出数据与前一年相比,不仅这一项上,还与太祖,太宗,真宗时的数据再作一个比较,得出一个精确结论来。
在三司使任上,他又明确三司统计制度,每年统计一次,每三年将收入支出多余减少的部分罗列出。
张方平于朝堂上大谈特谈,这些年朝堂收支的数据。
那一串串的数字听了所有人都蒙了,要知道朝臣们论起背书的功夫那是谁也不服谁,但说到将毫无规律的数字都记在脑子里的本事,那还真没有。
但张方平却可以。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