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组的新成员只负责整理内容,相关的理论研究,对反重力团队的理论支持,还是要靠原班人马。

    赵奕继续给张祁灿、阮文烨几个人,讲解光子反重力的十三组列式,因为讲解持续了很长时间,他们已经理解了很大一部分,剩下好多都是需要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试着理解,他就变得轻松很多了。

    当真正轻松下来以后,赵奕也有心情研究一下技术问题。

    光子反重力的十三组列式,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光子什么性态下,会最大效率抵制空间挤压(形成空间阻隔区域)’以及‘光子什么性态下,会最大效率被空间吸收能力(效率足够高,会形成空间罩)’。

    以光子反重力的十三组列式为理论基础,就可以设计出更小型、效率更高的反重力装置,也能论证如何最快开启空间罩。

    赵奕就开始依照理论去设计,技术性问题对他来说没有难度,最初的反重力装置,就是他独自设计出来的,只需要了解一些相关设备情况,就足以完成设计了。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赵奕每天花在设计上三个小时,就完成了一份‘最小装置设计图’。

    最小,就是直径两米左右。

    直径仅仅左右,绝对是非常惊人的,但装置设计并不完善,内部运转存在几处‘缺陷点’,无法形成完善的回路,就导致空间阻隔开启后,会一直存在光子能量逸散,而且能量逸散速度会越来越快。

    当能量逸散达到一定程度后,空间阻隔就无法继续维持。

    如果是持续开启空间罩的情况下,不止需要消耗大量的装置能量,内部光子能量逸散的速度,也会跟着大大增加,让装置开启时间更短。

    “如果采用高功率的小型光束,密集型的构造,大概也只能支持半个小时吧?”

    “开启空间罩,最多十分钟……”

    “但是,优点是,以为几个能量泄露点,更有利于空间吸收,开启空间罩的速度加快,最快只需要十几秒……”

    “这种最小型的反重力装置,或许可以用在航空领域?”

    “当火箭推进器,效果应该不差。”

    ……

    在完成了最小型反重力装置设计后,赵奕就把设计提交了上去,至于怎么应用就看高层决策,让其他部门去考虑了。

    他还是呆在理论组,一边给其他人做讲解,一边关注一下,空间数学基础理论的整理工作。

    这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

    反重力团队的实验取得重大进展,新建造的‘可悬浮反重力装置’,实验取得了成功,装置上升到了一千米高空,并悬浮了一个小时左右。

    这项实验的成功意义非凡。

    当大型的反重力装置上升到高空,就可以收集到很多的基础数据,比如周围空气上升对装置的影响,高空风力的影响等等。

    这些都是为建造空中堡垒打基础,有更多的实验数据,才能设计出更完善的空中堡垒。

    当实验成功的消息传来,董利华还和高层一起来到了理论组,他主要是来找阮文烨,询问一下新的理论研究进展,看是否可以应用起来。

    高层领导则是和赵奕谈一下,小型反重力装置的问题。

    “这个装置确实可以用在航空领域。”高层领导说道,“我找过专家咨询过,可以大大提升火箭推进器的性能,但具体怎么设计、应用,还需要更多的论证和实验。”

    “另外,也可以用在军事上,两米的直径,甚至可以用在导弹技术上。”

    这方面高层领导真是随口说了一句,赵奕则是思考着说道,“用在导弹技术,效果肯定非常高,能开启空间罩,就不能被锁定。”

    “但如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