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他更关心理论研究。

    之前的空间连接记录是以实验推倒的理论,因为是当成一种信息传输技术,并没有考虑到能够传递能量的问题。

    现在实验有了新的发现,赵奕就迫不及待的推导底层理论了。

    但只是凭空的做数学推导,想要找到关键点太难了。

    赵奕还是给空间信息科技公司打了电话,让他们再派个研发组过来,并且带一些更精细、更齐全的检测设备。

    很快。

    同样的研发组第二次来到了奕星科技的研发基地。

    因为实验的规模并不大,只在临时的实验室就足够了。

    这次的实验和上次不同。

    赵奕是打算连接两个设备,过程中对于设备内部的微型光束,位置和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微调。

    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来检测光能传输的效率,是否会因为微型光束的微调而产生变化。

    这就是研究内部微型光束分布与光能传输效率之间的关系。

    实验的针对性还是很强的,但想要真正找出关系,难度就实在是太高了,不过已经有了确定的方向,凭借因果思维能力,还是能够得到一些结论的。

    赵奕发现有些微型光束的微调,并不会影响到建立空间链接,却能直接影响到光能的传输效率。

    在连续的实验结束以后,研发组做了详细的数据比对,随后召开了会议讨论结果。

    赵奕根据结果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说明光能传输效率需要的精度更高。”

    “什么意思呢?”

    “因为内部光束的调整,并不会影响到建立连接,却能够影响到能量传输效率,说明建立连接需求的阈值更高,而光能传输的阈值很低。”

    “比如,一个参数X,当X取值10到20,就可以建立空间链接,而取值15-16,才能够保证最大化的光能传输效率,正因为如此,只要在10到20范围进行调整,都可以建立链接,同时取值却会影响到光能传输效率。”

    “但是,这个阈值的把控,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实验能够得出结论,对于底层理论的研究,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研发组记录了实验和结论,随后就继续留下来做研究。

    赵奕则是仔细研究起更深层的数学逻辑,他必须用数学方法,对于光能传输效率做解释,才能够高效的应用这项技术,而不是碰运气式的制造相关的设备。

    理论的解析工作是最重要的,同时也是赵奕非常感兴趣的。

    赵奕一时间想不出头绪,就干脆把空间链接技术就关的数学体系放在一起,寻找哪里是薄弱点,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证。

    然后他发现了问题的关键--空间解析。

    空间链接技术有关的数学体系,并没有和空间解析建立直接关系,大部分都是应用,也就是建立链接的方式,和空间有关的,大体可以解释为‘某空间设立一个端口,另一个空间建立同样的端口,利用‘密码’让两者相连’。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的。

    赵奕把自己闷在办公室里,很仔细的研究空间数学,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这牵扯到空间的维度问题。

    虽然已经对空间进行了很多的解析,但大部分都是应用层面的,而不是真的对空间非常了解。

    这就像是在微观物理出现以前,科学家们自认为很了解物质,能够以元素表达的方式,对各种物质进行深度的剖析,了解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

    但是,后来出现了微观物理,出现了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等粒子,才是真正对物质进行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