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也谈好,到时候该摇号摇号,该退款的退款。”

    “好!”

    于梦霞听罢点头离开了。

    赵奕还来不及休息一下,又有个经理走了进来,是主管制造的孙弘文,他说起了汽车制造的问题。

    无限动力汽车已经开始下线了,但是,每天大概只能装配三十辆左右。

    孙弘文说道,“最大的限制,不是制造,而是调试,光能接收转化器的调试。我们已经想尽了办法,但是人手远远不够。”

    “长远汽车那边,每天能下线几百台,一个月时间就能完成生产,但是咱们这边,根本就忙不过来。”

    赵奕仔细想想才明白过来,是调试光能接收转化器人手不足。

    光能接收转化器的调试工作,是奕星无限动力公司进行的,调试,也就是和聚能卫星建立信道。

    这个工作需要用人工以及对应的电子设备,不断对内部空间光能传输设备的微型光束,进行一系列针对‘解密’的调整。

    每一台空间光能传输设备都对应一个特殊的密匙,而每一个密匙都需要对上百甚至几百的微型光束,进行方向的细微调整。

    密匙解析并不是问题,因为公司有相关的技术组,专门去设定解析密匙,每一台车都对应一个密匙,会下发到专门负责调试空间光能传输设备的工作组。

    问题就处在调试空间光能传输设备的工作组上--

    人手严重不足!

    这个工作对于技术要求并不是很高,因为不牵扯到底层的理论,也根本没有保密问题可言,只需要根据密匙调整光束的方位而已,但也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就像是最简单的修理电器,一定要对于电器内部设备有相关的了解。

    显然。

    很难找到对于空间连接设备有深入了解的人。

    所以调试空间光能传输设备的工作组,也根本没办法从外面招到人,只能一大堆的高学历、高技术的博士,重复的去做光束微调工作,而他们本来做的是高科技的研发工作。

    这是对人才的严重浪费!

    赵奕仔细想了一下,也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法,他忽然想到了空间科技信息公司,空间科技信息公司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有很多微型光束方向校对的工作,都是由高学历人才完成的,有的甚至是电子、机械、光学等专业的教授。

    “专业技术人才,还是太少了。”

    “因为是最新科技,这方面有很多的需求,却没有对应的专精技能人员!”

    “看来,应该找找李副市长?”

    在第一次测试无限动力汽车的时候,李副市长一直和杜海说着建立‘专业培训班’的事情。

    杜海还是有点兴趣的,只不过因为奕星无限动力汽车,生产的数量极为有限,高技术蓝领人才的需求并不是那么多,并没有给李副市长直接答复,而是打算看看再说。

    现在奕星无限动力公司,对于微型光束调整相关的技能人才,有了非常大的需求。

    毫无疑问。

    未来肯定会生产更多的无限动力汽车。

    哪怕不是奕星无限动力公司生产,比如说,把传输能源或光能接收转化器,授权卖给其他汽车制造厂商,也肯定能制造出更多的无限动力太阳能汽车,就需要更多的相关技能人才。

    当市场有了巨大的需求,就肯定要培养相关技能人才啊!

    现在一天调试三十台光能接收转化器,速度肯定是差太多了,若是要调试一万台,岂不是要三百天?

    一年啊!

    另外,大量研发型的人才去做微型光束调整工作,也实在是太浪费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