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奕解释道,“理论上,只依靠太阳能供给,也能够让飞船升空,只是需要的时间很长。”

    “飞船的太阳能供给,可以维持反重力系统开启的同时,维持一个小型推进器运作。”

    “那个小型推进器处在飞船的正下方,推力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飞船向上的动力,还要依靠向上空气的推力。”

    “这个过程会显得有些缓慢,第一天的时候只能往上升一千米左右,后续速度才会慢慢增加。”

    “而我们在研发的过程中发现,难度主要集中在让飞船保持平衡上。”

    “平衡是个大问题。”

    “常规的反重力推进器,是依靠外围几个方向的喷射口,一起实现飞船整体的平衡。”

    “火星-1飞船,起飞的过程中,只依靠中心一个推进器,需要保持平衡就不那么容易了。”

    “我们依靠的是一个最新研发的智能感应系统,以及处在推进器上方的平衡网收缩功能。”

    “平衡网收缩功能开启以后,会让超小型的推进器的喷口,一直对着引力来源方向运作。”

    “这是保持平衡的关键。”

    “如果在特殊情况下,比如,火星表面出现了风暴,或者超一个方向的大风,飞船单侧能耗高一些的推进器就会被开启,它在运作的时候,总会处在风向的反方向。”

    这个平衡设计肯定比不上几个推进器一起运作的智能控制,直接的影响就是,当遇到不太强烈的空气流动时,控制仓内会像是坐在摇晃的船上一样,左右摇晃着慢慢向上,但好处就在于,不遇到强烈空气流动或恶劣环境的情况下,空间光能传输提供的太阳能,就足够让飞船升入太空。

    ——

    两天后,首都时间凌晨三点。

    火星探索的直播重新开始,各个电视台的主持人已经预告了半个多小时,等啊等的终于连通了直播画面。

    出现在观众视野前的,是一片暗黄色的平地,远远看去是一望无际的荒凉,画面很快转到了降落在火星表面的飞船,旁边则放置着一个一米多高的扁圆形的东西,圆形的房子还雕刻着旗帜的图形。

    那是任务过程中,要安放在火星上的补给装置,里面有生活物资、制氧设备以及一些电子设备。

    三个宇航员正围着补给装置忙碌着,他们要把不及装置的固定支架展开,然后把固定支架的前端扎进土里,以便让圆形的补给装置,能够承受大的风暴而不会被吹风。

    在忙碌了有半个小时后,固定补给装置的工作完成,一个宇航员回到了飞船,很快又有两个走了出来,其中一个还拿着一面旗帜。

    旗帜被插在了半圆形补给装置的旁边,几个宇航员站在一起,和旗帜一起进行了拍照。

    这一刻非常值得纪念,标志着代表国家的队伍,正式登路了火星,并插上了国家的旗帜。

    随后,似乎进入‘自由活动时间’,几个宇航员都在地面上走着,有的还指着蹦蹦跳跳,可惜的是,他们蹦不了太高,主要因为宇航服太重了,另外,火星的引力并不低,地球的引力也只是火星的2.67倍。

    这个差距再加上宇航服的拖累,宇航员在火星上跳跃,并不能一下子跳的很高。

    很快。

    宇航员们重新开始工作,他们到处走着、看着,并用手抓着火星的土壤,他们是在做样本的采集工作。

    按照既定的计划,他们会采集十分土壤样本,并把样本放置在飞船伸出的机械臂末端设计好的凹槽里。

    采集土壤样本的工作,耗时大概十几分钟。

    宇航员们走出的最远距离,也只差不多距离飞船一百米左右,再远一些就可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