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普通县县令名称叫做县长,从六品,对应的副处级。这样的县是最多的,也是最普遍的县级城市。

    至于洛阳令,四品,相当于正厅级。他的直属上司则是司隶校尉,二品,部长级。

    当然。

    所谓的股科级、县处级、市厅级、高官、国级只是陈暮自己方便理解,真正的实际情况还是跟后世有很大差别。

    比如说一个六品县令对应正处级,从六品县丞对应副处级,八品副县尉和从八品有秩乡长对应科级和副科级,九品亭长和从九品佐吏斗食对应股级和副股级,那么七品和从七品又对应什么呢?

    所以只是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并不是说官员制度完全套用后世。

    包括陈暮改革九品,也是在往唐朝方向进步,一步一步先改革到大部制,再往明清政治制度发展,而不是一口吃成胖子,直接照搬后世的制度过来。

    只不过中华文明一直没有断绝,官员上下级制度到唐宋就已经趋于比较完善,到明清时到达巅峰。因此在某种形式上来看,明清九品制度和后世公务员二十级制度有些像而已。

    地方官员制度进行改革,州郡同样也是如此,各部门都有州郡级直属上官,司法、教育、刑事、军事、交通、建造、农业、监管、税务都形成了各自的体系。

    各级官员都受到本系统以及地方长官的双重领导,比如一个县的县尉,既受到郡国中尉的管辖,也受到县令、县丞以及吏治院的三重监督,比较大的避免了某些官员滥用职权的问题。

    虽然小患还是不可避免,但至少要比明清时期那种黑暗的官场好很多。

    《水浒传》里记载的官场黑暗讽刺的可不止是大宋,同样也有大量元末明初很多官场状况。

    一个县令只手遮天,破家灭门,地方上官官相护,与豪强权钱交易,百姓怨声载道,却连发声的地方都没有。自古以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因此分减少地方官员的权力,明确官员的职责就很有必要。

    而且现在这个时代正是这么做的最好时机,人口少,一个县就这么点人,乡里乡亲发生点什么大家都知道,方便治理的同时,监管也容易到位。

    在县级以上,州郡级的长官基本都在三到五品之间,一名州牧最高也就是正三品,但也有例外,如司隶校尉作为掌管司隶六郡的高级官员,其品秩就类比九卿,达到正二品,至于三公和大将军,则为从一品。

    正一品便是太师、太傅、太保,属于名誉型品秩,所以实权官员到从一品基本就是到头。至于其余还有大量名誉型散官职务就不用赘述,朝廷改制的目的,便是在往唐宋时期一步步推进。

    另外除了官员改制以外,还有行政区域改制。大汉十三州,一州的面积非常大,像扬州就涵盖了后世的安徽、江苏以南的一部分,以及福建、江西、浙江三省的全境。

    还有荆州包含了湖北和湖南两省,益州包含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广西和缅甸的一部分,凉州也差不多,一州之地,包含了后世的好几个省份。

    因此重新划定行政区域,进行地理地质勘察,就变得十分有必要。

    事实上陈暮这样做并非无的放矢,大汉的行政划分过于笼统,导致州郡长官的权力很大。一个州拥有巨大的地盘,州牧形同诸侯。而地盘大,就不容易治理,并且还会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

    所以曹魏时期,就有过行政划分,增添司州,将原来的河东郡一分为二,加平阳郡,自此曹魏司隶变成司州。

    又增添雍州,把现在属于司隶的关中地区,以及凉州以南的北地郡、安定郡、汉阳郡、陇西郡、武都郡等五郡并入其中,变成一个大州,从此关中地区又称雍凉。

    像这样的改制历朝历代还有无数,往往大规模改制都是发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