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第二日。

    许一凡一行人早早的起床,在简单的用过早膳之后,一行人就再次启程出发,直奔康城而去。

    同一时间,北斗山上有一老一少两人,缓缓地走出灵隐观,在灵隐道人的目送下下山,二人徒步去往西域。

    从灵洲通往康城的官道,相对于中原某些地方的官道要好走很多,无论是驿站的数量,还是道路的质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和改良。

    就道路和驿站这件事而言,往往最重视的不是那些位列中枢的朝中大臣,除了极少数的几位大臣之外,其实,很多人对官道和驿站的建立,都是抱着无所谓态度的。

    大部分朝中官员,他们寒窗苦读十余载,一朝高中,从而走上仕途,大多数人从最初怀揣理想,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的心态,逐渐被生活磨去棱角,变得碌碌无为,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某一个衙门,或者在某一个位置打转,这些人,可能是因为家世不够,也可能是人际关系不好,亦或者是能力不够,在常年累月当中,当初的那点儿书生气,早已经被官场的磕磕碰碰给磨砺的无比的圆润了。

    儒家讲究中庸之道,只是,圣人提出的中庸之道是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但是,很多人却觉得,所谓的中庸就是什么也不做,讲究一个无为而治,那什么又是无为而治呢?在他们看来,就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常言道,说多错多,做多罪多,无为就是大有所为,而这就是他们心中的中庸之道。

    为什么很多朝中官员,尤其是文官,他们终其一生,所处的官职都不算高,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们都是寂寂无名之辈,除了少数人知道他们之外,没有多少人记得他们,就是因为他们始终坚持的所谓的中庸之道。

    文正,是每一个文官都梦寐以求的谥号,可是,真正能得到这个谥号的人却少之又少,这也跟官员潜移默化的坚持‘中庸’有关。

    当然了,也不是天底下所有的读书人,或者说所有的官员,都不想做事,不愿意做事,不敢做事,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少耿直的读书人,他们自然想做事,愿意做事,也敢做事儿,可是,往往这些人的下场都不算好。

    一来,不管是在长安当官,还是在地方上任职,都讲究一个方式方法,而所谓的方式方法,更多的还是来源于人情世故,很多读书人在初次当官的时候,因为满脑子都是圣人教诲,对于很多人的做法都看不惯。

    有的人会选择无视,有的人会直接当面指出,更有人会直接拿这些事情开刀,如果是前者,那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只要你让对方好过了,对方自然也会让你好过,不敢说有大的作为,至少在表面上的功绩还是有的,至于说有多大,那就看情况了,如果是后两者,那结果往往都不算好,看似是得罪了一个人,其实,往往得罪的是一批人,一个人和一群人的对立起来,下场可想而知,到了那个时候,你别说做事儿了,能不能做官都是个问题。

    二来,想做事儿,愿意做事儿,敢做事儿,这个想法是好的,可是,有没有这个能力做事儿,其实也很重要,有些官员自认为读了几天圣贤书,学了一些书籍上的道德文章,就觉得老子天下第一,眼高于顶,可是,这样的人往往都是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做不成事儿,也做不好事儿,还可能会坏事儿。

    三来,官场也好,社会也罢,其实都是由一个个圈子组成的,而每个圈子都有圈子的规则,也就是人们潜规则,或者说是为官之道,如果你是一个有能力,又有背景,还愿意做事儿的人,其实还不够,还需要融入一个个圈子当中,而一个圈子的形成,往往都是有很多人存在的,到底是你去改变这个圈子,还是这个圈子去改变你,那就很难说了。

    如果是你改变了这个圈子,能够折服这个圈子的人,那你做起事儿来,自然事半功倍,可是,如果是圈子改变了你,那你还能做什么事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