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还没有三万大军,笔架山

    (本章未完,请翻页)

    的赵应贵,无论如何都不能动,长岭山的刘朝晖,也不能动。

    那么,河南三卫,加上亲军,不到两万人,就能改变战局,改变历史的走向。

    王泰的心里,犹如压了千斤巨石一般,说不出的压抑。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世间之事,自有定数,积重难返,人心皆私,不是他小小一个王泰,就能力挽狂澜。

    想要拯救世界,英雄可没有那么容易当。

    人心皆私,国家大事,就是坏在了这四个字上。

    “大人,世间之事,最是人心难测。你一片公心,率河南军千里迢迢来援,以为能力挽狂澜,改变国运。岂不知人心皆私,大事难成!”

    看到王泰沉默不语,李信也是难受。

    热情似火,雄心勃勃,一腔热血,却被现实的一盆冰水淋的冰冷刺骨。

    “你们都去歇息吧,让我一个人好好想想。”

    火把熊熊,火光摇弋,照在王泰的脸上,忽明忽暗,他不声不响,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刘朝晖和李信告退,山坡上只剩下王泰一人,他独自坐在那里,看着远处出神。

    不知不觉,夜色深处,天气凉了下来,山坡上,警戒的军士来回走动,刁斗声不时响起,呼噜声不断传来,白天的一场大战,将士们早已经疲惫不堪。

    火光照耀之下,几十匹骏马奔腾而来,到了山脚下,骑士们停下,纷纷向山上而来,为首之人,似乎正是张煌言。

    王泰不由得一惊,“腾”地一下站了起来。

    张煌言这个时候回来,匆匆忙忙,肯定是有要事发生。

    “大人,大事不好!”

    张煌言等人上来,向王泰抱拳行礼。

    王泰看的清楚,张煌言身后,还有几名明军士卒,但不是河南军中之人。

    “出了什么事,杨震呢?”

    “回大人,亲军击溃了鞑子游骑,杨震去了松山堡。半路上抓到几个逃军,他们说是大同部王朴的部下,小人觉得军情紧急,就把他们带了回来。”

    张煌言说完,对着身后的明军溃军说道:

    “这是王大人,还不从实招来?”

    “王大人,小人几个不是逃军,小人是王朴将军的部下。小人们跟着他突围,谁知道半路遇到鞑子的伏兵,小人几个被冲散。”

    看到王泰的目光扫了过来,带头的明军慌忙跪下。

    “你们是何时突围?是大同部还是其它几镇大军一起?”

    王泰脸色铁青,眼神寒了起来。

    “回大人,我们是子时突围,只有大同部,大军沿着灰窑山向着海边,路上遇到鞑子,所以冲散了。”

    溃兵的话,让张煌言冷笑一声,怼了回去。

    “不过几百鞑子的散兵游勇,就让你大军惊慌失措。真不知道,你们的上万大军,是不是泥捏的?”

    张煌言怒斥完溃兵,转过头,却发现王泰目中露出痛苦之色。

    张煌言心惊,正要说话,王泰却是摆了摆手。

    “张煌言,你和李总兵带宣府部骑兵,今夜巡查松山到长岭山的大道,截杀鞑子游骑,确保大路畅通。”

    张煌言和李辅明领令而去,王泰幽幽长叹了一声。

    正如历史上一样,军无战心,大同总兵王朴率部先逃,各总兵纷纷效仿,且战且闯,各兵散乱,明军步骑相互践踏,弓甲遍野……

    幸运的是,此刻洪承畴还没有突围,松山到长岭山大道还算畅通,这些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