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
高士廉侃侃而谈:“文帝为何被百姓推崇、认可,陛下可知道?”
隋文帝的功绩怕是每一个读过历史的人都清楚,光是平定突厥边患一项,就已经让后世顶礼膜拜,更何况他的丰功伟业不仅如此。但,杨侗什么都没说,而是看着高士廉:“愿闻其详。”
“文帝乃北周宰相,先立下了赫赫军功而后扬名天下,这样的人别说平定突厥、创办科举,哪怕日日躲在深宫中偶尔做一点小事也会被人津津乐道。因为百姓知道他是谁,眼睛里有他。”
高士廉又问:“陛下,这几日我住在城北客栈,也曾听闻罗士信将军与您平郑公府一事,这等为正国法剪除奸逆之事,可知百姓又是怎么传的么?”
他没等杨侗询问,继续道:“每当提及此事,百姓们会极为兴奋的聊起每个战斗细节,偏一旦有人问起事件起因,就会在哀叹一声后,说出一句‘王公贵族间的生死相搏哪有道理,无非是权力之争,最后苦的还是咱们老百姓’。”
“陛下听明白了么?您想做的事,老百姓不明白,甚至连清理渗井这种本来就是为了造福百姓的事,在他们嘴里也传成了宫内也出现了污水,这才惹来陛下的愤怒。”
“如今陛下又有了这……沥青,可老百姓眼中却没有陛下,莫非陛下要等到把一件件好事都做出了效果,在默默无闻中慢慢感化这些愚民么?正如百姓们看见一位好官那样形容道‘可惜了这位大人了,当今朝堂却不是个为民请命的天下,有条好腿都不如有张好嘴’。”
宣传。
高士廉说的就是宣传,他在告诉杨侗政治家是如何通过宣传获取民心的,但那一句‘有条好腿不如有张好嘴’确实让杨侗有些挂不住脸。
“高先生,这句话是何人所说,还是百姓都这么认为?”
高士廉很诧异:“莫非陛下还打算因为一两句流言而报复百姓?”
“并非如此,朕只是在计算该如何挽回局面。”
“臣替陛下想好了。”
“哦?”
俩人站在阳光中被暴晒的道路前,高士廉早有准备的说道:“陛下,‘俗讲’是如今百姓们非常喜欢的戏曲形式,据说起源于佛教,最早是佛教用来讲故事教化百姓的,后来有人看这东西能聚众,便以此赚钱。他们也开始不光讲佛门故事了,什么始皇帝统一六国,霍去病纵马边疆都很受人喜欢。为什么,不能再多出来一套全本的《幼帝新传》呢?”
“戏则臣都想好了,就从先帝南巡离开东都开始,幼帝越王临危受命,在杨玄感围攻之下舍命保东都为第一则;先帝离去后,七贵扶幼主登基为第二则;王世充屡次败于李密之手,陛下不但不怪罪,还鼓舞士气为第三则;王世充势大,元文都遭诛为第四则;击败李密,王世充祸乱朝堂,陛下忍辱蛰伏最终反败为胜为第五则。”
“不光是俗讲,窟礧子、散乐、代面、钵头都可以演绎这些戏本,让老百姓都知道陛下是谁,这才能心有所属、造就心之所向。如此铺垫之下,陛下拿出这路来铺满京城,方才是造福百姓之举。”
怪不得裴仁基说高士廉是大才,这哪是大才,简直就是一个天才。
他知道该如何将好事的利益最大化,更知道如何操纵百姓的心理,那俗讲乃是戏曲的始祖形式,窟礧子就是木偶戏、散乐是勾栏粉院中消遣、代面是一种头戴面具演绎故事的舞蹈、钵头最早讲的是孝子进山寻找父母尸体与老虎搏斗的故事可以说是最早的话剧,一口气将这些形式全部囊括用于宣传等于将整个洛阳城的百姓都一网打尽了。
怪不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用他为相!
故事一旦成形并且宣传开,以皇室为噱头、权臣为卖点,用不了多久整个洛阳城都会知道杨侗是谁、为什么要除去郑公府,王世充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