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项才是郊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田税的基本标准是十五税一或者三十税一。但是尽管早期郊区的赋税水平长期维持一个较低的标准,但是在征收田税时的征额却不是按当年的实际收成来计算的,而是"较数岁之中以为常",也就是按历年收成的平均数来计算税额,而不管这一年是丰年还是荒年,也不管各地土壤的肥力是否有差距。

    所谓刍藁是指官府向百姓征收赋税,用以补贴牛马的草料花费,以维持官府在通信、运输、战争方面有足够的畜力。这里的刍是指饲草,藁是指秸秆,刍藁的征收是按人户所拥有的田地数量来确定的,地多的多交,地少的少交,但最少在一石。刍藁还往往与田赋关联,如果田赋减免,刍藁也会减免。

    其余的市税、鱼税、牧税、矿产税就很好理解了,主要是向商人征收商业税,向渔民征收鱼税,向牧民征收牧税,向工矿行业征收矿产税。但是,因为郊区归根结底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工人,一种是农民,所以,这些税种不具有普遍性,只有当某个人从事了这项事业之后才会被征税。

    然而,繁重的赋税,并不是压垮郊区百姓的主要,这最后一根稻草当属徭役。第二帝国时期,兵民不分,还要承担力役。规定男子年满十七岁就要服兵役,一直到六十岁就可以不用服役。当时的兵役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卒,一种是戍卒。到了服役年龄的男子就要开始服兵役,他们首先要在地方当地方兵,对于这些郊区的老百姓来说,就是去驻防部队当兵,这时候他们被称为正卒。他们会在正卒期间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然后就可以回家,从此成为预备兵。在此期间,这些接受过训练的男子要承担戍守的任务,被称为卫卒。服役结束就可以回家,但还是要在地方负担一个月的劳役,在当地从事修建营垒、搭建公事之类的工程活动,这一过程称为更卒。一般情况下,男子在五十六岁之后就不再负担兵役,但如果情况特殊,适役年龄也会降低或者提高。

    但到了第二帝国中期,随着战事的频繁,这种兵民不分的情况已经不适应战争需要,转而采取募兵制。到了第三帝国的时候,就废除了正卒制度,主要兵役制度变成募兵制度。当时,对于入伍的士兵,要么给予其财物奖励,要么免除其赋役,此外还会给其一定的赏赐。

    然而,到了第四帝国时期,社会相对安宁,兼之帝国元首主张重文抑武,地方部队被打压,解散的解散,收编的收编,仅保留了一部分战斗力不强的驻防部队。而募兵制度也就重新调整为义务兵制度。对于沪上的统治者来说,郊区这块地方的老百姓,让他们承担兵役的需要就变得更低了,只要他们能够好好种地,为城区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那就是他们的主责主业了,于是,岁钱制度就应运而生。

    所谓岁钱,就是指如果你不想服役,就可以用钱抵换。所有服役人员都会被称为"卒",卒的本意就是"隶人给事"。而承担徭役,一般被称为"更卒",也叫"更役"。而在实际征发徭役之时,是要按照工程量来计算所需更卒人数,然后再进行派发,确定更役人数。一旦被征发为更卒,法律规定是不能逃避的,如果谁在承担更役的过程中逃亡,要是被抓获,等待他的就只有腰斩的结局。

    但是,法律也并非不通人情,如果作为百姓,出于种种原因,不想承担更役,那也可以,只要交钱就行,社区公署会用这笔钱招募其他人去服更役。如果百姓没钱,那就爱莫能助了。承担更役是一种义务,但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如果说某个家庭今年交不上这么多钱怎么办?这样情况下百姓就算欠了官府的债,需要偿还,但如果还不上钱,也可以用服役来清偿。

    “你俩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宴暮岚问道,“交个岁钱怎么这么久?”

    “嗨,别提了,今年的岁钱又涨了。”王文海摇头道。

    “是啊,现在大家伙都不去干徭役了,总督府也雇不起人工,所以这岁钱就越来越贵了。”余意抱怨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