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殿改名是多大的事儿,为了避免此事在朝野中引发激烈争议,我觉得一开始就旗帜鲜明支持陛下的决定为好。”

    魏广德却是直截了当的说道。

    “反对的人肯定有,能够说服一些就说服一些,避免朝堂争斗,我看行。”

    张居正的态度和魏广德类似,听到他这么说,自然也支持道。

    唐汝辑还是有点文人之气,觉得这么做有点一味逢迎的意味,不过看到张居正也支持,所以也不再开口。

    裕王和殷士谵对视一眼,殷士谵并没有什么意见,裕王思索一阵后才说道:“善贷的意见是好的,避免朝堂冲突,李芳,这个事儿你记一下。”

    裕王说这话,其实也为今日的谈话做了一个收官,让李芳给投靠过来的官员传递消息,支持改名之事。

    “是,殿下。”

    李芳自然明白,躬身答应道。

    “今晚王府设宴,庆贺善贷、叔大充分校官,参与重录大典之事.....”

    接着,裕王又笑道。

    虽然还没有正式下诏,不过内阁草拟的诏书已经送司礼监和六科,不日就会正式下发,当不会有任何改动了。

    王府内庆贺一下,也是应有之义。

    他们在裕王府里讨论,而在礼部当中,对三大殿改名的议论声也是不小。

    持反对意见的大多是清吏司里的郎中、员外郎,倒是尚书、侍郎一级高官不管是为了自己仕途还是什么,反对的声音很小。

    礼部的议论,自然也很快传遍了在京的各大衙门,六部五寺二院一时间也热闹起来。

    之前,翰林院中人还在给瞿景淳、丁士美、徐时行等人道贺,特别是徐时行,刚刚成为状元就接到这么一个美差。

    翰林院里往日里都没什么事儿做,以前皇帝的实录也因为各种原因,当今皇上可是一点也不重视,即便你费劲巴拉地做好,也得不到太多封赏,所以对于重录大典一事自然很是眼热。

    工部,右侍郎吕光洵把公文交到雷礼手中,又详细介绍了他在芦沟西南河堤看到的情形,说道:“大人,芦沟桥东南有大河从丽园庄入直沽下海,沙泥淤塞十余里,稍东有岔河从固安入直沽下海,地势稍高宜先浚大河,令水归故道,然后缮筑长堤,其决口地卑土浮水深流急,人力难施,而西岸有故堤约长八百丈,宜按遗址缮筑。”

    雷礼一边翻看手中公文,一边微微点头,他也认同吕光洵之言。

    北京历史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洪水,一是夏秋季有暴雨;二是河水决堤,泛滥成灾。

    而历史上大部分的洪水发生在六、七月,其中又以从石景山到卢沟桥,永定河泛滥最为频繁,这里的决口对北京城的威胁更大。

    事实上,这次吕光洵去卢沟桥视察,重要原因就是那里堤岸决堤,还好这次洪水不大,没有淹到北京城来。

    洪水虽然退了,工部却必须马上做出处理,否则来年洪水又来该如何,一个不好就水灌京城。

    雷礼这时候也看完吕光洵所写公文,抬眼看着他道:“分为九区委干局官九人,我看可行,就按这个写一份奏疏递交到内阁去。”

    “不过雷大人,这补堤也就只能维持数年,始终还是不如直接重建更加稳固。”

    吕光洵开口说道。

    “衙门已经没钱了,要是明年再建,又怕来不及,还是先这样吧。”

    雷礼当然知道,实际上前些年卢沟桥一代河堤还是他主持修补的,他也知道长此以往肯定不行,可没钱呐。

    “对了大人,我回衙门听人都在谈论,说陛下要给三大殿改名字,这是真的吗?”

    公务说完了,吕光洵就想起先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