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一个理论,已经发现了超导的微观物理机制,也就是超导状态下,‘超导自由电子气’与‘简并正离子晶格’的相对分离,两者不发生任何的碰撞。”

    “从这种原理去联系反重力存在的可能,我认为和超导状态形成的离子晶格相关?”

    这是出于一种个人对于研究的判断,但是系统却直接反馈了结果。

    正因为如此,王浩才会从理论出发去讨论。

    “我们就假设和离子晶格直接相关。”王浩收到了系统的反馈后,顿时变得有信心,“那么怎么样才能产生‘交流重力’现象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因为离子晶格在某种排列下的自旋?”

    “如果按照这种原理来说,离子晶格怎么样排列,才能产生特别的场力?”

    “那或许不是一种场力,而是一种对引力的阻隔,或者是一种磁场和电场混合的特殊情况?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我们依次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某种假设去验证。这是微观物理研究的方法。”

    最后一句话说的让所有人点头了。

    在超导的机制研究中,几乎都是发现新的物理现象,然后再去根据现象推导论机制。

    但微观物理的研究是从理论开始的,因为有好多微观物理的现象无法直接解释,就需要理论物理提供支持,而理论物理构架出来,就能够推导出其他问题。

    像是希格斯粒子、中微子,都是先有的理论,才在实验中有发现的。

    王浩最开始说先研究理论机制,在场众人肯定是不以为然的,但如果只是假设一个理论,再根据理论推导设计实验,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浩的发言就是做出了一些提问,然后在针对每一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样说下来,一说就是一个多小时。

    会议顿时活跃了。

    因为只是去做假设、去想象,好多人都开始踊跃的发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学’的发言也很快变成了‘科研’,区别就是一个人说,和很多人一起研究。

    王浩发现也有了更多的灵感。

    这种灵感并不是反映在任务上,因为和湮灭力的研究不存在直接关系,只是反映在他的想法和判断上。

    会议召开了两个多小时。

    王浩进行了总结,“所以比较可能的一种判断是,交流重力现象的出现,和超导状态下材料内部离子晶格的自旋有关。”

    “其排列可能是平行的,也可能是纵向叠加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推断去设计实验。”

    “我想接下来,也就知道实验该怎么做了吧?”

    他看向了何毅。

    何毅也参与到了讨论中,只是没有真正说几句话,他只是感到非常的惊讶。

    本来只是让王浩说一下自己的想法,结果他就把会议引导成了‘理论讨论会’,然后大家都踊跃的发言,还真就研究出了一个‘可能的理论’。

    这个……

    虽然是亲身参与其中,但怎么想都有些怪怪的。

    为什么他主持的会议没有这种情况呢?

    不对啊!

    “这个会议本来就是我主持的。”何毅用力扯了扯嘴角,他发现以后应该让王浩主持会议。

    虽然他的研究领域是超导物理,但似乎在理论机制的研究上,王浩要比他专业的多?

    ……

    王浩参加了会议以后就离开了。

    他的收获也非常的大,仅仅是脑中的知识和想法,以及对于超导更深刻的理解,就让他感觉受益匪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