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是简单的介绍,但内层反重力场、外层强湮灭力场薄层,再加上高端的材料技术以及磁场论证,让会场所有学者都听的津津有味。

    他们都感觉见识了新的科技,也对于核聚变项目更有信心。

    项目论证会议并没有确定什么,但会议结束以后,又举行了一系列相关的会议,也包括个方向的技术会议,多数学者都要参加至少两个会议。

    王浩以及同行的汤建军、王烨等人,则是连续参加了多个会议,其中还包括高层决策人的会议。

    之后,项目确定进入下一阶段--设计。

    一个超级大工程的项目,总计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论证,第二个阶段是设计。

    最后,才是制造。

    前面两个阶段牵扯到了大量的实验,真正进入到制造也就是立项了,还需要多久时间就不确定了。

    比如,曼哈顿计划。

    从论证到设计经过了几年时间,之后才正式确立了曼哈顿计划,花费几年时间制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

    在确定项目进入到设计阶段以后,也就牵扯到了实验分配、研发分配以及拟定推进计划,当然也少不了人员安排。

    王浩被任命为核聚变工程项目的总设计师。

    汤建军、王烨以及核物理研究所的周东伟,被认命为副总设计师,下面还有十几个院士以及大量的机构参与配合。

    王浩担任了项目的总设计师,他的工作主要就是带领团队完成核聚变装置的总体设计。

    当设计牵扯到某种技术的时候,就需要其他的科学家、机构辅助做研究。

    核聚变工程项目是非常庞大的,项目正式进入到设计阶段以后也是备受关注,很多学者都在讨论装置设计的时间问题。

    这个问题很直接。

    比如,高端战斗机的设计,跨度往往是几年时间。

    核聚变装置比高端战斗机复杂无数倍,参与的人员数量也是非常庞大的,具体的装置设计需要多久?

    “正常来说,这种研究最少要五年以上。”

    “王浩院士肯定和其他人不同,估计三、四年就够了?其中牵扯的技术太多了,要考虑的东西也太多了。”

    “这么复杂的研究,也就是王院士才可以了。”

    “三、四年啊?到时候,设计完成就到了制造阶段,完成这个项目,最低也要十年以上吧?”

    “阿三国制造个航母都二十多年,咱们的速度快、效率高,但是……十年?”

    “我觉得二十年能完成,就很了不起了。”

    “希望有生之年能见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