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

    王浩并没有接受采访的意愿,也不打算就技术方向问题谈些什么。

    他非常的忙碌。

    核聚变装置设计工作进展顺利,好多的细节性设计问题已经解决,同时也碰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就集中在材料上。

    “我们需要耐高温能力更强的金属。”

    “密封材料也是个问题,现在的密封材料很难经受高温和特殊的中子撞击……”

    “外层的超导材料,也需要承受高温。”

    “内置磁场……”

    多种材料问题堆叠在一起,每一个都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王浩和科技部门沟通了一下,随后决定召开一个专门的材料会议,邀请参与的机构包括航空材料院、科学院材料所、首都大学基础材料实验室以及核工程材料中,等等。

    这次会议的参与学者,每一个都是重量级的,大部分也都参与了核聚变装置设计工作。

    在会议开始之前,学者们就讨论着核聚变的设计工作,尤其是至关重要的材料问题,“现在碰到的问题就没办法解决。”

    “我们组已经做了详细的数据分析,需要的金属熔点最低也要超过5000摄氏度。”

    “密封材料是个大问题,橡胶根本不可能,太容易干裂、老化了,我们也考虑过其他复合材料,但都不符合要求。”

    “这些都是没办法解决的。”

    “即便是国际上最高端的材料,都不符合要求。”

    “哪怕是航天器上使用的,都达不到这种标准,我感觉设计已经到这里结束了。”

    “不过比预想的强太多了。”

    “现在项目进行到这里,也算是为未来打基础了,如果能解决一个个材料问题,就可以重启项目……”

    “……”

    在众人的讨论声中,主持会议的周志平主任来到现场。

    之后王浩也来到现场。

    王浩不是一个人来的,随行的还有汤建军、何毅和向乾生,甚至包括湮灭科技公司的王金路教授。

    王浩和前排的院士们握手。

    在寒暄了一番以后,他坐在了讲台座位上,而且不只是他一个人,包括何毅、向乾生、王金路、汤建军,也都坐在了讲台座位上。

    这时候,参会的学者们才注意到,会议室的座位布局有些奇怪。

    讲台有一整排的座位。

    类似的布局不太像是学术会议,而像是召开什么领导会议,也就是领导在讲台上讲话,其他人只是做记录学习,又或者像是讲座会议,就是讲台上的学者进行发言,而不是让所有人公开讨论。

    他们还来不及惊讶,就听到主持会议的周主任说道,“这次是为核聚变装置设计举办的材料会议。”

    “我们在核聚变装置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材料问题。”

    “下面请汤建军院士介绍……”

    接下来发言的是汤建军。

    汤建军的发言就是念稿,说起来核聚变设计的研究,遇到的一大堆材料问题,他还表示说,“设计对于材料的需求,远远高出了现有的水平,但是,我们已经有了解决方向。”

    最后一句话让很多人惊讶。

    解决方向?

    那么多材料的问题,要怎么去解决?这可不是空口白话的说,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可以说是重大成果。

    汤建军的工作就只是说起问题。

    下一个发言的是王浩。

    当周主任点到王浩的名字,会场的嘈杂顿时消失不见,每个人都变得非常专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