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能动的粮食就只有四千万石。

    四千万石折色之后也顶多就是一千六百万两银子。

    这么点银子,想要发动多场战役,着实有些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朱由检很有自信,原因就在于诸藩……

    大小诸藩三十余支,哪怕每藩只迁移一万百姓,也需要支付大明朝三百多万两银子。

    更何况,区区一万百姓又能干些什么?

    对于享受的诸藩来说,恐怕单单营造王宫的工匠就需要专门迁移上千人。

    不过、建造方面的还好说,诸如纺织、瓷器、茶叶等相关行业的匠人,朱由检是一个都不可能放走的。

    大明是需要在大灾之年把人口迁移出去,降低朝廷赈灾的成本。

    但这也是一个从农业转变为工业的机会。

    这并不是说朱由检要让大明脱离农业,而是他要让大明朝脱离小型农业,转向中大型农业。

    农民不赚钱吗?

    这个问题问出来恐怕许多人会嗤之以鼻,因为在工业时代下,农民确实不赚钱。

    到了信息时代,一亩低产田收获八百块钱,而化肥农药算起来就得五百多,接近六百块钱。

    种一年的地就能收获两百块钱,尽管还有不少补贴,但补贴也十分有限,远不如去城里上一个月班,这也是后世许多人不愿意继续做农民的原因。

    因为在信息时代下,随便找个班上,都能一年赚个几万块。

    大明虽然说因为粮食产出低,成本低而导致一亩地能收获大概八百文,但实际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明代的社会风气已经反应了小农经济下,农民必须在农闲时进城打工。

    这也是朱由检一直以来明明知道百姓私下打工,逃税严重却没有抓的原因。

    哪怕眼下大明基本上许多百姓都有三亩的保障田,但一年下来,除去成本顶多能有二两银子的收入。

    可在南京城、北京城、甚至次一等的扬州、成都、苏州等地,只要进城打工,每日工钱都是三十文、二十文起步。

    甚至朱由检在和杨涟的书信沟通中也了解到了,如大理这种在这个时代不入流的小城,民夫工钱一日都十二文。

    在一年十二个月,农闲足足八个月的时间段,刨除过年那个月,七个月的时间里,大理城的民夫进城打工都能得到二两五钱银子的工钱。

    加上地里的收成、差不多是五两银子不到的收入。

    不过、大明朝毕竟是农业社会,实际上也没有那么多需要用工的地方。

    许多农民还是只能靠着手里的田来养家湖口,而小农经济下,二两银子的收入养活自己自然没有问题,过的也可以很滋润。

    但一人三亩田,一户十五亩的这种政策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慢慢崩溃。

    实际上到了现在、就已经有崩溃的迹象了。

    朱由检通过解决卫所,发放军屯田,实际上是缓解了大明土地兼并的一部分矛盾。

    只是人口不会是定额的,两人结合家庭,再剩下一个孩子,便从两人六亩变成三人六亩了,而朝廷没有多余的田地发放给他们。

    如果再生一个……

    实际上这种脆弱的一人三亩模式,只需要一代人,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就会被剧增的人口给冲击掉。

    怎么让土地兼并的矛盾降低?

    很简单、给农民发更多的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这实际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而土地兼并实际上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如果在城里就能吃饱饭,那许多农民也不会选择种田,矛盾自然从土地上,转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